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郑哲敏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力学学报》主编、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执委等。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 本传记主要围绕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参与诸多重要政治事件。相较张之洞督鄂时期,学界对其督粤时期的研究仍属粗略。本书充分利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研究院所藏相关档案,以权力具体施行为切入点,考察张之洞督粤政事,提供了观察辛酉到甲午间两广总督权力结构的事例。在“内轻外重”的格局下,两广总督并非拥有无限权力,而是受到中央、地方官绅、省级大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
1920年代的北伐在形式上是战争,在实质上是革命。经过这场战争,中国从政治到社会等各层面均有深远变动。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既有的军政力量在革命过程中不断分合演进,深刻制约了国民政府对地方政治的整合。本书从军事和政治的互动与关联出发,探讨北伐时期地方军政格局演变和政治整合历程,进一步揭示地域社会原有的社会关系与革命阵营内部
《韩国研究论丛》(简称论丛)为我社老集刊,自2012年起在我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论丛为我社优秀集刊、CSSCI来源集刊,作者多为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书稿质量稳定。本书稿为论丛总第44辑,2022年第二辑。本辑论丛共包括十六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栏目:政治与外交、历史与文化、社会与管理,分别涉及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基督教在
本文对海岱地区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做了长时段梳理。从这种长程的梳理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的发展可以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岳石文化二期之前即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之前,海岱地区基本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状态。而之后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被逐步改变到中原为主的文明化进程的轨道。海岱地区最早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本书的
本书是楼均信教授近五十年来关于法国史研究的成果论集,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特别是所收录论文中对丹东的评价、对法国大革命负效应的论述和对拉法格的评论、对法国工人党与农民问题的分析,其观点均具独创性,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东方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集刊,1979年由季羡林先生创刊,发表国内东方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涵盖东方各国的社会、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反映国内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本集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涵盖东方各国的社会、文化、文学、语言等方面,致力于传统东方学研究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北大人选择扎根基层,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022年11—12月,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学生基层治理论坛,邀请在地北大选调生校友和校内外学子围绕乡村振兴、议事协商、应急管理、村民自治、法治建设等内容开展案例研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