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仪器分析》共分为1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在环境分析中常用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和离子选择电极、电解和库仑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以及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方法原理、仪器组成和在环
本书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方法,基于多种传感器获取的卫星遥感影像和多类型地图资料等信息,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25个港口,进行港口及其所在城市生态环境特征遥感监测与评估,以及港口城市发展潜力与限制因子特征对比分析。
本书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在获取宏观、动态的蒙古和俄罗斯区域多要素地表信息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评价,系统总结蒙古和俄罗斯的生态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限制、重要节点城市与港口、典型经济合作走廊和交通运输通道。相关成果不仅可为科学认知蒙俄区生态环境本底状况,发现其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提供数据基础;还将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性、地层结构的复杂性、污染物时空分布的高度离散性、隐蔽性、长期积累性、低剂量毒性释放性以及去除的缓慢性,使得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方法不同于大气和地表水体环境。本书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介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础理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
本书首先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优先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
本书为我社改革开放研究丛书(1978~2018)中的一本,为潘家华等著《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978~2018)》。内容涉及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污染与控制、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红线、污染控制、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与环境文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
本书对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重要原理和前沿动态做了详尽论述。从环境史切入,以环境问题为主线,围绕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等主要环境要素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展开系统分析;以凝练环境风险分析、质量评价、保护技术及综合防治对策相关内容的信息为手段,使读者更为直接和全面地了解、掌握环境问题的本质
本书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指标体系、指标算法与参考阈值、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预警原则与技术流程;陆域和海域基础要素的全覆盖评价方法,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专项评价方法;划分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的集成评价方法等。此外,还就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成果表达形式等进行扼要阐释。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2018年
由于受小江、普渡河等多处断裂带的影响,云南省处于地震多发的地区,再加上其它地质、火灾等影响,给云南城市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风险。为了减少城市灾害对城市生命财产的危害,提出开展本项目的研究。本书以云南山地城市典型样本为研究对象,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破坏的相关数据,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