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对部分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与概念进行溯源,并以中国宗教现象为依据,对其进行反思与本土化考量。书中既关注西方理论,又立足中国宗教与社会实际,对中国宗教进行了类型学研究的尝试;既追溯西方理论之源,又探讨其对中国宗教经验的解释力及其适用性、局限性。力求通
本书分为: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庙产兴学运动、沧海珠禅师·海云印简·明代建文帝——上金贝古墓墓主真相之检讨、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文化与禅宗的兴起等。
自明末天主教再次传入,福建乡土社会中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共处的局面就一直延续至今。福建民间信仰内容丰富,尤以风水信仰、祖先崇拜和神祇信仰三者最为突出。《众神喧哗中的十字架:基督教与福建民间信仰共处关系研究》采取新的研究视角,对基督教在福建传播时,与福建风水信仰、祖先崇拜以及神祇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对基督教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运用公共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道教文化资源的产业特性和道教文化风景区案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剖析了道教文化资源在城市经营、生态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回答了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道教文化资源关注的根本原因,澄清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岭南地处我国南疆,其俗信与岭北有较大不同。由于地缘、亲缘和人缘的关系,岭南俗信与南传道教一拍即合,产生了“互化”效应:一方面是道教受岭南俗信的影响,出现“南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岭南俗信也受道教的影响,呈现出“道化”品格。透过岭南俗信,可以窥见道教的意味深蕴其中。本书通过解读史料和透过民
本辑汇集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最新力作,以“宗教与哲学关键词”为主题,内容涵盖西方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宗教信仰考察、犹太思想、伊斯兰哲学、宗教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国内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佛学(二〇一四年总第三十六期)》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学(二〇一四年总第三十六期)》共收录21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
《千年定光古佛》是为纪念定光佛圆寂一千周年,由海峡两岸定光佛第五届文化节(在台湾举办,由国台办策划)特策划出版的,是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定光古佛的具有资料性价值的读物。定光古佛信仰在闽台客家与非客家中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是两岸客家同胞联系的精神纽带和桥梁,是海峡两岸“五缘”的非物质文化情缘的见证,对于海峡两岸的历史、文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注中国宗教的文化战略意义;宗教的时代责任与社会服务;全面研究宗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邓小平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话语形态;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经验等。
本书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的论文近四十篇,既有探讨大法王寺与汉唐佛教、大法王寺与中日佛教交流、佛教舍利文化等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也有联系现实的有关佛教胜境保护、发展,当代佛教文化建设,当代佛教艺术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等议题,突出了宗教文化艺术研究的特色,并且在深入研究我国佛教文化艺术、深度挖掘宗教文化遗产,促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