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2018—2022年期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而实施的长城考古工作成果,具体包括:延庆区岔道城城墙及墩台遗址、南寨坡城址、柳沟城遗址、柳沟西山长城及墩台遗址、大庄科长城遗址;昌平区南口城、上关城墩台遗址,共计7处长城点段。通过发掘,明确了长城建筑规制、工程作法与病害等基础信息,为全面、系统、科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本书是2019~2020年对金中都外城西、南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呈现,对首次正式揭露的城墙、马面、护城河、城内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方式、建造工艺、防御工事和形制格局等特征,论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城市变迁的历程。通过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
本书是第一部以考古调查资料为基础介绍山东省明清海防遗址情况的考古报告。作者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古代文献,将此次发现的明清海防遗址细划为都司、营、卫、所、寨/屯、巡检司、墩、堡、炮台和其他(官兵家族墓地、祠堂等)十类,每类每处海防遗址均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保存现状、历来工作、文献记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部分遗址还结合调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莲花池墓地发掘的14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晚段至西汉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近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在详细介绍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本书也对出土最丰富的秦汉时期墓葬进行了随葬品类型学、墓葬分期与年代、
本书是水洞沟联合考古队针对宁夏水洞沟遗址第5轮(2003—2007)和第6轮考古发掘(2013—2022)成果用英文所发表的部分论文的译集。根据研究主题,分为“综述篇”、“石制品研究篇”、“年代环境研究篇”、“生物考古研究篇”、“象征认知研究篇”和“其他研究篇”共37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作者通过**科技方法和理论视角,对
本书为苇沟-北寿城遗址2011~2014年考古工作报告,包括2011年老君沟墓地发掘、2012~2013年苇沟墓地发掘,以及2013~2014年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的全部资料。本书在全面公布材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及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
本报告是汝州张公巷窑遗址2000年~2012年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其间先后四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83.3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址11座、池2个、灶10个、灰沟4条、水井5眼和灰坑127个等遗迹,其中与张公巷窑烧造有直接关系的建筑基址(作坊)2座,陶洗池1个,灰沟1条,灰坑7个和较完整的地层堆积2处。出土张公巷窑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平陆县出土的一组商代青铜器为主要研究对象,按方鼎、圆鼎、罍、爵四个器类划分章节,分别分析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技术特征,并将它们与其他地区出土相关联的商代青铜器进行综合比较,探讨一系列相关问题。研究认为,平陆前庄出土青铜组器均为早商时期遗物,其中成器年代最早者或为前庄爵,在二里岗上下层之交,前
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