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遥感是遥感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可以大面积快速获取高精度地表微小形变信息。近十多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雷达遥感滑坡形变监测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兼顾基本原理、前沿发展和实际应用案例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介绍。首先阐述本书的学科背景,并对雷达遥感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
通过对山洪、泥石流、滑坡、以及冰湖堰塞湖等山地灾害成因和特征的介绍,分析其监测预警理论基础;详细论述了山地灾害判识、评估与预测预报,山地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等方面内容;同时结合典型监测预警工程介绍了山地灾害实时监测预警体系
本书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勘探开发,作者总结了数十年来现场找气实践经验和感悟,揭示四川盆地陆相及类似盆地优质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断破控产,顺势而为"的成藏预测模型;(2)致密砂岩"砂缝结合部"的部署思路;(3)"动态生聚、气化成藏"的天然气立体勘探开发新理论。
《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及不确定性分析》以淮河(蚌埠站)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气象、水文、水资源、概率统计和运筹学等多个学科,从分析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出发,重点介绍了水文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流域气象观测和全球气候模式预测结果,阐述了气候模式区域适应性评价方法,进一步介绍了气候模式预测结果的时
社会水文学是近年来才被提出和不断发展的、理解长期人水关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它力图克服只关注水文系统自身演化规律研究的传统水文学、只关注水资源经济产出与经济效益研究的水文经济学的局限性,主要关注和研究人类系统与水资源系统之间的互馈机制,旨在解决人水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社会水文学理论、方法与
冯士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环境海洋学家,本书沿其从事海洋科教事业55年以来的学术发展脉络,选取截至2017年能体现其各个时期学术贡献的35篇文章结集而成。其中既包括他关于潮汐和海洋环流基本认识的早期文章,也包括关于风暴潮动力——数值预报和产品研发工作的部分成果,以及有关拉格朗日余环流和物质长期输运过程的论文。
《海底构造原理》以地球系统为理念,以地球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起源为主线,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概念、本质内涵和前沿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过程到机理,由表及里重点并系统介绍了地球、海水、洋壳、洋幔的成因认识、基本特征、发展与运行规律;按照认知海底构造的思想起源顺序,凝练概括了相关学说,包括大陆漂移学说
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大量多道反射地震剖面的构造-地层解释和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古地磁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南海东南部海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前新生代地层-构造特征、新生代沉积特征及演化、新构造特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科学地提出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概念和研究地区中
《陆地水文—区域气候相互作用》以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大尺度陆地水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与水文长期台站观测、试验流域观测以及卫星遥感信息,分析典型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建立大尺度陆地水循环模型以及考虑陆地水文过程反馈的陆地水文-区域气候模式;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研究未来气候均值和**事件
《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是著者40年来从事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和古人类综合研究的成果集成。《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分九章分别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的科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论,对第四纪地层及其沉积相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