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的配合下,于平山县访驾庄、北七汲、中七汲三个地点发掘古中山国墓葬近八十座,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本书全面、系统、详细的报告了相关发掘情况。此次发掘的三个地点位于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址北城墙、西城墙的外侧。大量的战国中山国中、小型墓葬的
《南开史学》创办于1980年,由南开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原副校长郑天挺先生主持,发行15年,每年两集,1995年因经费问题停刊。本刊发行期间,因其刊发论文的高水平,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瞩目,为南开大学、《南开史学》的发展带来极好的声誉。本次复刊,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
《汉代宫廷居住研究》从宫室建置的角度来考察两汉皇帝、太后、皇后嫔妃与太子的居处情况、侍奉机构及其时代特征,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发展演变的历程与原因,还有对宫廷政治斗争的重要影响。《汉代宫廷居住研究》具有较为独特的视角,能够将历史活动、宫殿建筑与民俗文化方面的相关史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观点、结论上有所创新,并为古代
本辑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湖南安乡县庹家岗遗址、湖北随州市张家寨遗址、湖北老河口市上寨遗址、贵州纳雍县大坟山石板墓群及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云南西南路段的田野考古调查新资料;收录论文8篇,分别对滇西地区新石器文化、成都宝墩遗址刘林盘地点的古河道沉积物及环境、云贵地区出土的汉代建筑明器、犍陀罗锡克里塔及其浮雕板的原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光辉总结,被欧洲人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后,历尽沧桑,成为一片废墟。 作者对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现实的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讲座、论坛、电视、文章、答记者问等形式
本书是多卷本《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之一,以早期铜器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中国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本书在综合考察中国早期铜器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讨论了中国铜器的起源、发展、交流传播、生产体系及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本书力求全面搜集中国目前发表的早期铜器资料和科技分析结果,书末附有各地区早期铜器的统计
本书中的“榜样”,概括了模样、情形、楷模、典型四种含义,是在研究大学生榜样人物的事迹、情形的基础上,通过精神的提炼、内涵的升华,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突出的人物楷模、精神典型,从而影响和激励广大同学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努力营造成一种向善、向上的校园氛围,以达提升立德树人能力的实际效果。本书是在提炼衡阳师范学院大学
2015~2017年,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内三号建筑基址开展发掘工作,共发掘2500平方米,发现了东周、两汉、魏晋十六国、北朝、唐及五代遗迹多处,出土了从东周至五代各类材质的遗物1300余件,揭示了晋阳城历代文化遗存的不同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城提供了重要的资
本书选择了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怒族、彝族和藏族三个民族的手工制陶技术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泥料采集、制陶工具、作坊构成、成形方式、烧制手法、陶器类型等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怒族、彝族、藏族现有手工制陶技艺。本书的研究成果,对考古学、民族学、工艺美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部岩画研究专著以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发现的大量的岩画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岩画的地域分布、发现简史、内容题材、刻绘手法、艺术表现,以及岩画研究中最为棘手的年代断定问题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于此同时,作者还广泛的比较蒙古国境内的阿尔泰山、杭爱山,及内蒙古地区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草原岩画等岩画遗存,对该地区岩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