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了回顾与总结四十年来中外学界关于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探索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出版了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市
自清末以来,随着清朝灭亡和民国初建,清代思想文化持续发生巨变,不断融入西方的因素。民国时期的学界亦开始站在现代转型的视角对清代的思想文化进行清理和解读,对这段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民国初年(1912—1949),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1950—1978),改革新时期至今。这三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又分别受到
本书紧密围绕“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综合研究了西南地区及鄂西、桂北等毗邻地区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发掘、保护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路径,总结了一些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经验,并回顾了近年来西南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记,着力为相关政府管理主体、市场主
《欧美史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学科2018-2019年在国内完成的成果汇集。本书为第3辑,分专题研究和学术综述两大块,其中专题研究8篇,学术综述12篇。这些文章涉及欧洲、美洲的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或属于国内前沿问题,或在传统研究领域内有所突破,或总结分析了近两年国内外相关
百件精品文物卷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二卷,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和罗马皇帝的封号赐予查理曼开始,在不到300年之中,拜占庭帝国继续经历着国内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动乱,以及来自哥特人、保加尔人、萨拉森人等外族的骚扰。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然而
故宫,有着辉煌的建筑、精美的文物,也有着无数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和故事,但只有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建筑、文物中真正融入人的生活,才会更深刻地体会紫禁城的光彩,更真切地感受她的温度。本书现在就以20至30个宫廷生活的侧面,从故宫谈起,一处景物带入一段历史的话题,以历史的角度来了解故宫,以故宫实地为线索阅读历史。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
都柳江位处黔桂之交,在崇山间蜿蜒流淌。自清开始的河道疏浚,连接了本被险滩恶石阻隔的西江、珠江水路,人和物在通道内流动、交会,改变了都柳江流域社会文化诸面貌。本书以都柳江畔富禄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历史资料与地方文献,梳理了都柳江下游社会文化历史脉络,并关注其中的市场活动、人群互动以及观念流动等面向,在微观视野下
民国时期,众多文化名人聚集上海,他们的身影,让上海这座城市在那段蒙尘的岁月中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本书介绍了鲁迅、张爱玲、丁玲、艾青、丰子恺、钱钟书等22位文化名人在上海的生活轨迹,以他们生活过的建筑为载体,串联起一段段或慷慨、或悠闲、或悱恻、或悲凉的经年旧事。每位名人的的篇章后面,都配有生活轨迹图和居住地点的地图,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