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分五编,每编围绕一个主题,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向。一、针对黄土高原复杂地貌带的研究。共选取了黄土高原风沙过渡区、农牧交错带、黄土塬梁区、秦岭北麓山原交错区等区域,研究了这些边缘区的环境与社会关系,多数围绕这一区域的市镇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展工作,主要考虑城镇是区域社会的骨架,是分析区域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二、环境事
本书以秦岭最重要的两大水源地黑河流域、丹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环境因子、遥感信息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水资源水环境系统耦合模型,流域管理、生态补偿与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开展秦岭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影响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子课题"太湖流域重大工程生态影响监控与评估"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以"引江济太"工程与太湖生态清淤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引水与生态清淤工程影响下太湖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及其生境理化要素的动态响应,优化了重大工程生态影响跟踪监测技术,构建以单因子指数与综合指数为一
本书通过研究喀斯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通过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来表征喀斯特土壤异质性,明确喀斯特土壤异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完善喀斯特土壤发育规律的认识,构建喀斯特土壤的空间结构特征。
本书基于生物电子传递基础理论,从概念到分类,从原理到应用,从现状到展望,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生物介体理论与技术;借助生物酶学、生物电化学和生物能量学等交叉学科思维,建立了探究介体催化机理的新方法;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的技术与方法,研发了多种介体修饰功能材料,为介体催化强化难降解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全书共分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自然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威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短缺、抵消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矛盾越发尖锐。因此,如何科学量化资源利用效率和评价环境保护状况,并给出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状况及其制度建设,结合国外成功的案例
高温热浪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典型的气象灾害与生态安全事件之一,不仅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也对人类经济社会与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一个突出矛盾,更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与新兴领域。本书主要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跟踪国际上高温热浪研究中显著的人文转向,在系统梳
《从地方分治到网络共治》以湘黔渝锰三角为研究案例,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的生成和突破背后深层次原因进行解释,来反映各个核心行动主体在该历时性场域中
本书共六章,包括课程导入、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根据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能力为目的构建了课程体系。本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以培养适应新时期的高技能人
我国村镇地区的生活垃圾堆放场地和小型工矿废弃场地广泛存在,严重损坏了村镇陆域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生态安全隐患。《村镇废弃场地植物修复与生态景观化研究》总结了废弃场地低碳生态修复与景观化实用技术研发过程与成果,重点介绍了高效吸收或降解多重污染物的复合植物生物栅拦截削减技术,及其在生活垃圾堆放场地和小型矿场废弃地修复中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