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平谷区的一部影像志书。全书共精选800幅老照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平谷自1921年以来至今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全书共分镁光初闪、岁月留痕、怀旧经典、风采当年和校园记忆五个部分,从不同侧面重构了平谷社会各界参与创造历史的真实场景和岁月痕迹,是难得的珍贵影像资料。
本书从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一历史理论的重要视角切入,研究元明北京建都及其粮食供应问题。建都北京,有地理位置优势,但是难处在于粮食供应。为解决京师粮食供应,元明清三朝创行漕运,从东南运粮。随之出现运河漕运、黄河、淮河治理的难题,因此江南官员学者提出发展华北西北水利,就近解决京师粮食供应,或恢复海运,生动地展
本志以民国二十年县长董天华主修的铅印本《卢龙县志》为底本,参照弘治十四年、万历二十七年、康熙十八年及五十年、乾隆三十九年、光绪五年《永平府志》《二十五史》《明实录》《清实录》《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四镇三关志》《大清一统志》等典籍加以校注。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该线路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包括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是迄今所知的古老的海上航线。历史证明,它是一条自由商贸之路、和平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东西文明对话、互学互鉴之路。它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也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
本书从史实角度,全面翔实地记述了福建武平武东镇的风情、风物、风光、风俗,系统地反映了武东镇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讲述武东人民的红色革命史;记载了武东镇名山大湖、古建风貌;记述了武东人对质朴淳古的习尚习艺的传承与发展;介绍了武东的学士文豪及山歌技艺;陈叙武东教育的蓬勃发展;反映了武东人深深的故乡情结;着重
本书以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民俗等为框架载体,使读者了解、认识、品读遂宁,进而弘扬光大遂宁文化。
目前地理学界一般将六朝地记作为方志的开端,只在绪论中进行简单梳理,文学界则以纯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考察地记诞生的外部背景、地记的文学特色、地记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不足以认知各类地记文献的文体特征以及它与六朝地学知识学术形态的关系。《汉魏六朝地记之文体研究》将以“知识传承与文体变革”为研究角度,将地记放在六朝地学知识的
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的重大转型。民国通志馆创办于我国知识制度鼎革、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是研究近代方志转型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民国通志馆,经历了抗战前的兴盛、战时的中辍和战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创办、学者参与纂修、社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之一种。本选题对新石器时期至1949年前滇池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开展研究。本研究分上编和下编:上编“远古至唐宋时期滇池水域变迁与人类活动”,下编“水利时代滇池区域的人地关系”。本选题特别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滇池河流问题展开研究:(1)滇池河流与滇池变迁的关系;(2)滇池水位下降和水域退
本書?R編清代金石著作《?h甘泉宫瓦記》《隋唐石刻拾?z》《唐御史?_精舍題名考》《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P中金石記》五?N,希冀爲?L安?W、地方史、?W?g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Y料,以促?M?W?g研究和社會文化的?l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