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天津的《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首次出版,至1937年7月29日因抗战爆发而结束刊行,共出版1587期。是民国时期北方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综合性独立画报,是北派画报的代表,北誉为画报界的“北方巨擎”。 书稿依托1926年创刊的《北洋画报》,尝试以多维度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图文并茂的《北洋画报》。在文字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群众文化视域下中国电视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2OFYSB006,于2020年10月立项)的研究成果。绪论部分为研究缘起,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核心命题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聚焦“研究视角问题”,主要阐释群众文化内涵外延、历史脉络和时代内涵,并解释选择群众文化作为研究视角的原因及其价值
本书围绕“如何获取与利用科技文献”这一主题,对检索、保存、利用科技文献的知识和技巧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培养学生的“会查、会读、会想、会写”能力奠定了基础。《BR》全书共10章,按照科技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介绍—科技文献的检索—文献的利用—论文查重和引用情况检索的写作主线,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EndNoteX9软件的使用、
本书聚焦于中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转型问题,在梳理了国内外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和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构建出跨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书通过对较有代表性的报纸编辑部转型模式的系统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阶段性特征及其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是对档案内容的一种再现叙事。长期以来,这种再现叙事的主体主要是保管档案资源的档案机构,其他社会主体一般无权参与这一再现叙事的过程。如今这一状况已有所改变,一些档案机构开始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以期更充分地开发其馆藏档案资源,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均发起了CitizenArchivist项目,赋予
科技档案管理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广泛活跃在各组织、各行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之中。本书构建包括科技档案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科技活动、科技文件流转与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工作及科技档案事业等在内的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体系,该体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融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管理于一体,以便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生命体中探究科学的管理
电视媒介是一种技术革新带来的电子媒介形态。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术应用给电视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客厅电视到移动电视、从有线电视到网络电视,电视随着技术应用创新而变,俨然成为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具有典型意义的“媒介进化”标本。本书作者受
本书主要针对科研入门人员,根据学术技能、学术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要求,介绍与学术研究及学术工作相关的基本文献阅读技巧。首先介绍了与科技文献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科技文献的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研究性文章和综述性文章的阅读技巧,针对每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最后针对两篇样文进行了分析。本书可供有英语文献阅读需求的科技
主题出版是中国出版事业鲜明的特征,是与时俱进、动态开放的出版板块。本书是一部对主题出版工作进行学理性思考和实践性研究的专著,通过梳理我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进程,基于主题出版的内涵建设,研究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创新模式。本书聚焦主题出版实践经验、问题与思考,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国际化路径与“走出去”机制、融媒体传播模式
这本书是基于对RUC新闻坊的田野调查的观察笔记。我们试图带着读者体验一场如何用数据进行叙事的旅程:通过还原每一个细微的实践场景,让读者感受我们当时之所做所想,以微薄的经验和反思对数据叙事的理论和方法展开探讨。我们把数据作为方法,去探索叙事的可能性,探索如何运用数据叙事在这个信息和观点纷杂的时代做更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