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解除《淮南子》对《老子》的误解,重新建立先秦哲学史,明确指出《周易》是原始文化的前哲学,老子把它转化为纯正哲学,首开中国哲学史之大端,而为自然论哲学,与神创论和唯心论鼎足而三,是为易道主义。荀子是易道哲学的体系奠基人,在宇宙论、方法论、认识论、逻辑学、美学等诸方面,大大超越时代,是中国文化史的伟人。
作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书通过对前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具体研究,阐明了春秋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了春秋时代精神生活的变化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并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灿烂的先秦哲学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本书交叉运用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计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提出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写,涉及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生平交游著述考)、专书(目录版本流传考)、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书评以及有关的学术动态等。本辑收录相关文章17篇,附录附有已出版160册《儒藏》精华编书目。
本书以“经典解释”为基本研究方法,详述了明清之际的刘宗周、王夫之、陈确等近十位哲人的《大学》诠释。
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
学术因时发展,诸多结论性意见出现歧义。本书主要根据当代新疆考古发现的材料与结构主义理论等,考证《荀子》著作出现的祆琐、《墨子》的胡等字的字义。同时论述《荀子》的思想,大致内涵荀子的思想渊源、思想建构与话语系统等问题;《荀子》的文学艺术,主要涉及文体、说理与语言等艺术;荀学的发展历史,简要概括为二十世纪以前、二十世纪与新
《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现存*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一书进行解说、诠释,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书共收易学及相关论文2
本书分为儒学思想、国际儒学比较、儒学经典、儒学史、儒者访谈录、国际儒学动态六个专题,组织了美国、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以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