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旨在关注地域文化、关注乡土乡愁,弘扬地方文化,为百姓鼓与呼,为时代放歌。作者把笔端倾注故乡,展现了农村的巨大变迁,表现了出社会的大进步、国家的大发展、民族的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艰辛曲折,凝聚着一代代人的奋斗汗水。有书中收录的文字有作者对人生的回溯与思考,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认知,并尝试探讨个体
本书是一部文章合集,名为《文学与人生》,上编讲文学,下编讲人生。上编为“文学百读”,是一百篇阅读札记,阅读对象有文论、经典、文学名著、作家、哲学家,既有对书的阅读感悟,也有对书中角色、著者本身的品评,同时有作者通过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下编为“100种人生”,是一百篇关于人生的随笔,作者将人生分为百态,有潇洒者,有浪漫者
本书以现代小说为研究对象,紧扣小说艺术的变革与品鉴两个主题。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主要介绍现代小说艺术的变革这一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包括故事结构的变化、对新的现实的关照、“自我”这一主题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美学特征的更新、形态和语象的流变、危机与生机。下编为“小说艺术的评价与鉴赏”,重点品
本书是对20年间的金庸研究与批评作整体性的回望与总结,当下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日新月异,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基于这种研究环境本书提炼出“有立场无作品”、“有立场少作品”、“无立场多作品”等数类常见的金庸相关批评,并加以评述,指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回到既定的文学文本,回到真正体贴作
本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
本书共分三部分:艺术家与死;文学的孤独(夜思录);三毛之死。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与死;死亡的艺术过程;死亡的艺术意义;死亡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艺术家的自杀;缘起;孤灯夜思之一;失眠有感之一;孤灯夜思之二;失眠有感之二等。
本书以20世纪中西文艺交流史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同”与“通”观念的认知,以一些典型的作家、思想家和思潮将这一过程串联。全书分十四章,探讨了如下问题:文学中的西学中用,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文艺理论的“盗火者”鲁迅,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古典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宜于西而不戾
本书是一部个人作品集,共收录文章124篇,其中诗歌94篇,散文30篇,且绝大多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者通过文字的书写来歌颂祖国、感恩父母、寄情山水、记录友谊和呕歌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本书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藻,只有朴实的真情实感,是作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感实录,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从身边的平凡小事中感悟人生、体
这是主流媒体评论员为移动端用户精心烹制的热点新闻评论“大餐”。本书收录作品均出自《工人日报e网评》专栏,该专栏入选“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该专栏贴近新闻现场、舆论现场,把握事实真相,凝聚理性声音,引导舆论热点,传递积极能量。
本书运用文体学、叙述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的汉译,强调文学翻译的独特性,探讨文学翻译中社会文化观念对文学形式的影响以及文学形式的变化如何带动思想内容的变化,说明小说像诗歌一样有时是不可译的。若是要完整呈现原著的思想内容,必得尽力保留原著的形式。狄更斯是中国译介最早、译介作品最多的英国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