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如今,当初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知识产权已经不能涵括最近出现的各类新型权利。由于存在一些无法用知识或创新予以解释的客体,因此,吴汉东教授提出“无形财产权”的概念以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的理论制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无论对知识产权法还是对所谓的物权法、财产法甚至整个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书收录了吴汉东老师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专题讲座、主题发言、演讲和访谈等口述作品。这些作品非常精彩,不仅体现了作者在知识产权领域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心得,内容丰富,涉及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问题、前沿问题、应用性问题、交叉学科问题,不仅包括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心得,也有对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也有很多临场发挥的智慧。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本书为第5期,着力对法伦理学、法理学、法哲学等领域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分为自然法专题、司法伦理学专题、法政治学专题、刑法学专题、法律史学专题、人物访
本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生动描绘了孔繁森从山东聊城农家青年成长为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感动中国的“改革先锋”的光辉人生历程,展现了孔繁森忠诚、干净、担当的崇高政治品质,深刻阐述了孔繁森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合理使用是现代著作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著作权研究中被美、日学者称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通过学说理论分析和制度规范分析,回答了合理使用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者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借助法历史学、法哲学、法经济学、宪法学、比较法学,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角度的探讨,提出了著作权法的平衡精神、合理使用的正义构成、表达自由优先原
《东南法学》是由东南大学法学院创办的连续性学术出版物,每年两辑,分为春季卷和秋季卷。本刊立足独立的学术研究,密切追踪理论前沿,积极关注法治实践,旨在推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自创刊以来,本刊以交通法、工程法、医事法、法律大数据研究为办刊特色,目前设有“名家讲坛”、“特色学科(交通法、工程法、医事法、法律大数据
本书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大媒体要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着力打造讲好故事的新的叙事策略。本书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很强的实践应用性。
本书以“基本范畴”“基础理论”“国际保护”的独特架构,构建了知识产权总论体系,对知识产权研究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学术概括和总结。其中,“基本范畴研究”以权利为基本内核,以知识产权的概念、性质、特征、主体、客体、利用、限制、保护等为单元范畴,述及知识产权构成要素与本质属性、法律关系与运行方式、保护范围与体系
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也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全球治理、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中国方案。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十余位专家联袂创作的《新时代中国声音》,就是一部解读国际热点问题、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的理论读物。该书对过去一年来“朝核问题”“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
本书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概念、定义、原则)、第二章智慧养老组成要素、第三章智慧养老系统结构、第四章智慧养老系统功能、第五章智慧养老系统功能老化的表现、第六章智慧养老系统原则、第七章智慧养老相关标准、第八章智慧养老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