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古城是2010年由孟加拉国考古学家发现的,2013年,孟加拉国考古学家首次在纳提什瓦(Nateshwar)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4年12月~2018年1月,中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格拉厦·毗诃罗普尔(AgrasharVikrampur)基金会聘请的欧提亚·欧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
"重生:巴洛克时期的西里西亚--波兰佛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由中国首都博物馆与波兰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共同主办。该展以17世纪下半叶为时间线索,以"三十年战争"的结束为背景,展现了西里西亚地区巴洛克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复苏。展览共展出了76件弗罗茨瓦夫国立博物馆馆藏的西里西亚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所有展品都是第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的这句话,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借以阐释个人创作人生的形象概括。 本书是作家人生历程中仅有的一部自传作品,它用自述的笔法回顾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及人生历程,将生活与创作的酸甜苦辣、艰辛喜悦讲述给读者,有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也有对生命历程和个人情感的回忆,它无异于一部生活的教科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歐亞古典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於西域地區歷史、語言、考古、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發表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本輯收錄了國內外學者關於西域歷史、語言研究的18篇文章。有關於各語言文獻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
本书在总体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东方源点、齐鲁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齐鲁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包括孔孟儒学、齐鲁兵学、稷下争鸣、科技、文学、艺术、海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本书图文并茂、体例丰富、语言通俗、内容翔实、可读性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书可供职业教育各专业使用,也适合作为广
毛里塔尼亚是西非国家之一,经济不发达,有奴隶制残余,与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马里、塞内加尔接壤。*早的居民是巴富尔黑人民族,后北非柏柏尔人迁入毛北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毛。1920年毛成为法属西非洲管辖下的殖民地。1956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9月加入法兰西共同体,11月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19
本书是一部填补历史空白、探寻人文源头的学术著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积极成果。该书的著作者李书泰先生,虽然只是湖南张家界市一位从事本土文化研究的普通工作者,但他却能以如此鸿篇巨制贡献给学术界,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拍手称赞。李先生的这一学术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史学界的极大重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关于巴人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从历史地理和生态人类学角度研究巴人的成果的较少,在研究手段上或用考古学手段、或采用文献分析的手段研究巴人,但多学科手段相结合研究巴人的也很少,因此本书尝试从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角度入手,采用多学科手段研究巴人,这是本书与其他同类巴人研究著作相比较为显著的特点。本书的主体内容分四部分
本书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相关研究的集成,在召开的叶企孙与一流大学建设学术会议暨叶企孙诞辰120周建纪念会的学术论文基础上编辑修改而成,全书以学习叶企孙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为主题,内容包括与叶企孙直接交往的学生对叶先生为人为学的亲历回忆,以及学者对叶企孙教育、科技思想的深度诠释,为当下推进一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