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兰州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的研究生教材,由编者在多年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来。全书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管理、文献分析、文献跟踪和文献阅读等五大主题内容,描述了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介绍了草学文献检索的平台、方法、案例及文献资源,提供了文献的管理、分析及阅读等方面的指导。本书紧密结合草学专业,提供了操
羊草为根茎型优质牧草,生态适应性广,生物生产力高,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人工大面积种植。本书在人工羊草地水肥试验研究基础上,明确羊草的需肥特性和各种肥料对饲草品质的影响,介绍提高羊草产草量、种子产量的合理施肥技术与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根据人工羊草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的水肥管理技术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本书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利用空间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区域分异规律进行研究;以蒙辽农牧交错区为主体区域,对其草地植物群落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碳储量、植物能量状况、资源植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探讨,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植被生产力时空格局和影响因
动物分子营养学是传统动物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层面阐明动物生长发育、健康、代谢、产品生产等的生物学基础和营养调控机制,是动物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本书由浙江大学汪以真教授担任主编,并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本书是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与途径”研究团队五年攻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成果总结而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重点对世界和中国草原退化状况及草原退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概述草原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的意义、内容和主要创新进展,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草原土壤、植物表型特征和群落生产力、生理生化及
本书以饲料智能加工生产学理论为纲,主要论述配合饲料的智能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兼顾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智能加工技术,涵盖生产配合饲料的原料接收-清理-储存-输送-粉碎-配料-混合等全流程生产工艺。全书共11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饲料智能加工的特点、优势,以及饲料智能加工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不仅介绍
全书首先介绍了中药饲料添加剂就的概念、起源和发展、特点优势;其次阐述了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基础理论、试验研究方法、制备、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复方中药的相关知识;然后又深入介绍了中药的采集、加工、性能、中药成分及其作用、中药配伍原理;接下来书中详细列举了211种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常用单味中药的产地、性味与归经、主要成分、功效、药
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草地畜牧业资源,目前草原退化问题严重,对草原生态防护功能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书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分析了草原退化机制与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首先,在全国尺度上,探讨了植被发育与水热匹配指数的相互关系。其次,探讨了锡林郭勒草原气候旱化与过度放牧影响下的区域性
本书介绍了退牧还草工程概况及其固碳效益评估的意义,并总结归纳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评价的进展与方法,利用Meta分析揭示了退牧还草工程对草地碳库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阐明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NPP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基于清查法建立了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碳库基线,估算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量及工程区碳汇,明确了退牧还草工程固碳
本书是关于荒漠草原植被变化过程中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主要包括荒漠草原区不同群水平叶片、枯落物、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不同个体水平叶片和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不同封育年限荒漠草原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研究,并研究了围封措施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植物-微生物计量特征的影响,最后对荒漠草原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