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国内考古界与世界考古学界的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世界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合作编辑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动态》,刊载世界考古,包括文化遗产、科技考古、文字考古、艺术史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和综述,另辟书评、专题讨论、经典论文翻译、文摘、通讯等专栏。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水下考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国民政府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始终履行“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立院宗旨,深耕文博事业,致力服务社会。2013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形成“一
本书共分为八大部分,100个问题,第一部分,文明的“金色名片”;第二,文物保护工作者指南;第三,问诊国宝;第四,收藏家要留心什么;第五,丹青问道;第六,当科学遇见文物;第七,把文物接回家;第八,他山之石。内容不仅分门别类的解答了文物保护的各种问题,从文物保护专业角度解答了各种文物鉴别与保护的问题,也介绍了文物收藏的一些
用于装饰目的的颜料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当时史前人类用绘画和素描装饰洞穴。古时候可用油、树脂、阿拉伯树胶、明胶、蛋清、蜂蜡等作为黏结剂。显然,这些有机材料在艺术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进行明确的识别和更好地了解其退化机制,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至关重要。本书中研究了GC/MS和Py-GC/MS技术来鉴定艺术品中应用,
本书是对著名考古学家胡谦盈研究员学术生涯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全书主要包括作者的成长、治学和考古实践经历,丰硕的创新科研成果,学术思想及其影响等内容,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治学风格和学养水平。其中重点介绍了作者探索丰镐都城遗址、先周文化和先周历史、常山下层文化、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以及黄土地区窑洞居室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
《木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是一部集木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于一体的专著,系统阐述木材考古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总结著者20余年来的木材考古实践,分享木材考古研究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与木材考古学研究相关的树木年轮分析、木炭分析和木材分析基础知识,并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总体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自
《史学田野考察方法》一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历史学田野考察方法的著作,全书分成五章,分别对史学田野考察的功用和机理,史学田野考察的预案,史学田野考察的对象、形式与分类,史学田野考察的路径与实施,史学田野考察与研究视野的调适做了研究。书后附史学田野考察报告案例、史学田野考察研究论文案例(存目)、作者田野考察纪年。
本书为2018年10月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的第二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论文选编,也是“宁波文物考古研究丛书”系列的第五本论文汇集。书中刊载的27篇文章,内容涉及近年来国内外水下考古的**成果与发展趋势、管理体系与行业规范、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以及水下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与研究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与传统造
《青年考古学家》(第1辑)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在全院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编纂的学术年刊,收录青年学子的论文共计14篇,内容涵盖学理学史、考古研究、营造工艺、科技文保等方面。本刊秉承严谨求实之学风,弘扬探索求真之精神,配合了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的开展,以期为业内学子提供一个发布新思路、开展学术交流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