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一级保护区小太平洋水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观测、野外调查、模拟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库区氮干、湿沉降及总沉降量,揭示氮沉降对库区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厘清氮沉降化合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库区氮沉降的来源及变化规律,阐明氮沉降对库区水体水质及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砷作为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不同营养级生物对砷的富集和转化特征成为砷污染环境健康效应及其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书通过揭示石门雄黄矿区不同程度砷污染区域中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对砷的生物富集和转化行为,同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不同食性水生生物潜在食物来源及其组成变化,阐明不同食物来源对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结合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推出的新技术和新标准,根据本科教材建设新规范进行编写。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以二维码的形式拓展了当前环保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工程技术案例等课程资源,增加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章节,精简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第八章气态化合物控制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进程,然后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一步讲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最后介绍了碳中和领域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紧密围绕碳中和管理基本问题展开,是指导各界人士对碳中和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系统性认识的基础教
本书在对环境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价、环境工程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质量评价和规划等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水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大气环境管理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进行了具体论述。通过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更具针对性。本书除了作为环境专业学生教材外,也可供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将实验模拟和模型模拟研究相结合,深入系统地阐述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典型污染物在流域水土环境中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及效应,分析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污染物在河道外的土壤环境过程、坡面-河道界面过程(即非点源污染产生与入河过程)以及在河道内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研究增温对植物富集多环芳烃的影响以及增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与写作》共分为十一个单元,涵盖了人与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水污染与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及其处理、噪声及其影响、土壤污染与修复和环境监测与现代仪器分析等专题。每个单元包括课文、阅读材料、写作技巧和练习,从不同的维度锻炼读者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书将翻译和写作技巧等内容与课文有机衔接,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环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加强新时代各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面向“双碳”目标,基于“双碳”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的要求,在对我国“双碳”目标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对碳循环与碳减排的科学基础、传统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及其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