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把握,其源起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对《夏小正》《诗经·七月》《逸周书》《管子》《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及各种出土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先秦开始,民众对月令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日益深厚,官府以时序政的模式不断成熟,知识精英也从不同层面推动月令文化品质的提升。这为《月令》被采择编入《
地处湘鄂边山地的容美土司,向来以高度的国家认同、繁荣的土司文化著称。容美土司以疆域认同为前提、文化认同为基础、政治认同为策略、身份认同为核心,历经借位式、矛盾式、依附式、主体式认同阶段,逐步建构、积累、沉淀了强大的国家认同。本书以中观视野为主,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视野,注意挖掘偶然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以容美土司作为分析
明初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身份复杂的人,他们多以灶为籍、以盐为业,借此而成聚落。本书广泛利用民间文献,深入理解民众生活,揭示这一群体生活地区社会演化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明中叶以降,市场化进程加速,商业资本开始进入并逐渐主导盐场经济。与这一进程相结合,在受海水浓度变化影响的具体社会生活中,盐头、盐灶、宗族、商垣等民间自组织
清代的直隶口外地区是一个多族群混居地区。这里分布着民人、八旗、内务府包衣、内扎萨克旗蒙古、察哈尔八旗蒙古五个族群。清朝设置了盟旗、内务府皇庄和牧场、太仆寺牧场、礼部牧场、州县、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七个政府进行管理,由此又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单元。这套多重政府制是清朝治理多族群混居地区的惯用手段。
册命制度是早期中国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之一,也是先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书从铜器铭文资料出发,对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做了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通过考察册命礼兴起、发展及衰亡的历史脉络,对西周中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王权的发展、各级贵族与王室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与此同时,本书还从侧面探讨了中国早期国家阶段王朝权
回顾以往的有关宋代宰相(宰辅)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多数成果仍然偏重制度性的研究、以静态的断代的探讨居多。而把人事与制度运作结合起来的动态研究尚有待提升,本书有鉴于此,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发展演变为线索,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宰辅个性特点、为政作风等因素,把握推动制度运行的人与事、情与境,窥探制度运作与人为因素的相互
本书从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中,萃取出古代人一年四季中的赏心乐事,分享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理念。现代人拥有了很多,却缺少了那日长似岁、慢煮时光的悠闲岁月。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未必是豪奢家居才能带来黑甜沉酣的梦境,未必是珍馐美味才能带来大块朵颐的快感。让我们翻开那些暗黄发脆的书
本书从海洋经济的角度理解明清广东、福建乡村社会的变迁,强调以海为主的生产生存方式具有独特的节律和特质;同时,沿海地区不能简单地视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地带,而应将之视为一个包含了各种不同生计人群的活动区域,主张从水陆互动的关照下重新审视人与海、陆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从明清时期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群的户籍身份、经济生产和社会
本书以1726-1799年间的五起云南疆臣贪腐案件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雍乾时期改土归流对云南产生的影响,以及雍乾两朝君主统治思想,形成以下核心观点:第一,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清前期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以此为标志,云南地区在政治、文化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不再是一个政治地位边缘化的边疆省份,而是逐渐转变为与中原
首先,本书从疫情防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区”作为切入点,对基层社区参与疫情防控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强调作为公益一方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对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其次,从社会支持的角度,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详细记录描述了社会公益组织守望相助、共同抗疫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