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孙璋于18世纪30年代用拉丁文翻译和阐释了《诗经》,题为《孔夫子的诗经》,这是西方出现的首个《诗经》全译本。本书在《诗经》西传史、中国诗经学史和礼仪之争三大脉络中,对这一鲜有研究者关注的《诗经》译本做出了全面考察。《孔夫子的诗经》不仅是一本译诗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诗经学转型期的标志性著作,从《孔夫子的诗经
本书通过对《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一》四十五则词集提要的笺注,结合史书、方志、文集、诗话词话、笔记小说、人物传记等相关资料,笺注传主生平概况、馆臣引言出处及辨讹纠补四库馆臣于年号月份、引书引文、人事考据、作品考证、文字校勘、卷数阕数等方面的失误,并加以材料举证,以此丰富“四库学”的研究。
《西厢记》是中国封建社会四大古典戏剧之一,《塞莱斯蒂娜》被认为是仅次于《堂吉诃德》的西班牙名著。这两部作品虽然诞生于它们各自的社会历史和文学思潮中,在文章结构和风格上都颇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存在多处明显的巧合。这些巧合不仅体现为其故事情节均围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展开,还体现在情节发展、戏剧结构、人物特点等方面,特别是它们都
本书以晚清小说中的“新人”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阐明“新人”形象的具体内涵。在晚清时代背景下,“新人”形象分别呈现出独立性、主体性、民族性和乌托邦色彩。晚清小说中的“新人”形象,代表了晚清思想文化界对理想国民的想象和期待,是一系列政治、文化、思想观念在小说人物塑造上的展现。晚清小说“新人”形象的出现是
元曲与唐诗、宋词自古并称,是一代文学的光辉典范。她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一枚璀璨的明珠,名家辈出,琳琅满目,或流丽悠远、委婉细腻,或生动活泼、直白泼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本书是关于元曲的入门读物,也是当代第一本讲习制曲技术的著作。主要分为元曲基础知识、元曲名篇赏读与制曲写作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曲这一文学形式的艺术魅力。
本书尝试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学地表的历史过程,并通过经典文本钩沉那些原本被视为零散、琐碎、缺乏独立价值的日常物象描写,使其重新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借此激发对明清日常叙事新型审美风格及创作观念、明清物质生活及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本书选取了十六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作品,就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风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读者在书中会邂逅这些有趣的灵魂一一欧阳修、柳永、苏东坡、李清照……透过他们的词作领略宋词意境,感悟宋词之美。
本书研究了宋代至民国近千年间闽词的发展历程,揭示了闽词关注现实的精神特质,说明了词体文学与闽人文化传统的深度结合如何催生闽词,探讨了闽人性情气质与闽文化特殊性所决定的闽词地域特征,阐明了闽词之爱国传统、淑世精神以及非凡创造力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九罭》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豳地汉族民歌。《毛诗序》说:“《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本书辑录中国、日本、韩国现存唐至清代《诗经》注释和研究著作近二百种,从中梳理出《诗经·豳风·九罭》篇的
《汉赋篇名分歧考辨别》对203篇456例汉赋篇名分歧展开考辨,并总结异名为六类:据文命篇、简全差异、因体命篇、换词命篇、字形差异、避讳。误名考辨为五类:乱、讹、倒、脱、衍。另附汉赋作者姓名分歧、赋著作权分歧、其他体裁作品归属汉赋考辨。经考辨得出:一赋多名是汉赋流传过程中的常态,只认定一个篇名正确而其他均错误的观念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