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左传》《国语》中的易学内容共三十则,名为“左氏易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左氏易传”注疏辑释,由两大板块错综构成:一是校释,《左传》《国语》注疏的辑录,以及本书作者的文字校勘、语言训诂和观念阐发;二是专论,关于易学特定问题及重要观念的专题讨论,共九篇。下编为“左氏易传”哲学阐释,探讨了“左氏易传”的社会观念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一条主线。它延续到春秋晚期,已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契机,旧的礼乐文明走到了尽头,而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已是呼之欲出。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战争起着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是我们同时更要看到,战争也影响和决定着政治嬗变的方向。春秋战国战争的最本质差异,是春秋战争就性质而言,是争霸,战
本书结合了中国古代通史和中外文化交流两个维度,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文化交流为主线,讲述2000年间的中国历史变迁、中外文明互鉴与融汇,揭示中国在跨文明的互动、互融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吸取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理解中外文化的互动互鉴。
本书以从汉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画为切入点,来解读图像背后的生动历史。 这是一部由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皇亲国戚、豪门贵妇、边地小吏、异域来客,农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这部历史的主人公。从神祇仙境到庄园牧歌,从觥筹交错的盛宴到鲜衣怒马的出行,从春播秋收到南来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业、希冀情感被表现在画壁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BR》本书是对
本书主要描写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郑国崛起、齐国霸业、宋国图霸等故事。当时,社会秩序正在由“周礼”向“霸业”过渡,周礼经过几百年的运行渐渐不能代表社会规范,约束不了社会秩序,同时,各诸侯都在提升国家的综合力、群体的作战力和个体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本书分别选择周、郑、齐、宋为历史时间点的“盟主”
本书以问题为中心,采取学科交叉的视野,揭示英语世界中的《春秋左传》研究在西方现代史学、近代天文学、现代语言学、**社会科学理论(口头诗学理论、后现代史学)等影响下产生的积极成果及其意义。本书利用中英文原始文献,在西方学术背景下展开对中国经典《左传》的英译与域外左传学的研究,在阐释英译本的学术特点与域外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书以代表《左传》文学评点最高成就的《左绣》为研究对象,从回归中国本土文学研究体系的立场研究《左绣》在评点学、文章学、修辞学等方面的成就。在纵观《左传》评点发展史的基础上,结合六经皆文、“义法”说、理学思潮、实学思潮等方面论述《左绣》评点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整齐、宾主、埋伏、牵上搭下、以中间贯两头等“发前人所未发”之评
本书旨在对《春秋》经传等早期经典的历史书写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加以思考和探讨,主要对《春秋》经传的书写者(史官)、文本(史书)和历史事实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历史的客观事实、作者的主观意识,以及两者结合所形成的历史记载之间存在的张力,展示了中国古代早期史学萌芽时期人们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的初步形态,并进而说明
本书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对国家与文明问题进行思考、探讨。本书共收录19篇相关研究论文,这些研究从多维度、多学科、多角度,探讨了我国从古代至近代关于国家起源、文明发展,以及相关的思想、制度等问题。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流行的新进化论理论,对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经济政策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