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山东省泰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博物院中的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岱庙内的100多块石碑、石刻、经幢等重要石质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安全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对运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同时,对这些石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各种残损病害,进行了详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全书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石棺墓、石棚墓、积石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
寨堡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敌侵犯而营建的防御性聚落,具有高墙厚筑、环形设防等特征。本书从历史地理学视角,以正史、方志、文集、奏议等资料为基础,重视文物普查、碑刻等资料的运用,并辅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寨堡产生的历史背景、时空分布的规律、选址特征、类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并将四川寨堡与陕西寨堡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加深对
2016年,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工程的实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对山城下墓区288座墓葬进行考古清理。本书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对288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类型、出土遗物等进行系统介绍,图文丰富,内容翔实,丰富和充实了洞沟古墓群墓葬资料,为今后开展墓葬研究提供了
本书为“中国古陶瓷学会2021年年会暨首届‘CHINA文化’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计收入与会学者论文34篇。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元明时期窑业考古发现及窑业技术研究;二、馆藏、墓葬出土元明时期青花瓷器研究;三、元明时期瓷器的对外输出与交流。《BR》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为探讨元明时期景德镇及其它
本书通过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全境摩崖石刻的实地田野踏查,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力图真实记录盘山摩崖石刻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代盘山史料分别对石刻加以著述著录,介绍盘山摩崖石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期厘清历代盘山摩崖石刻的发展脉络,并**限度彰显其文化价值。
本书以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周青铜容器的造型设计、器表装饰、地域风格及审美观念与装饰风格的嬗变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力求在宏观把握两周青铜器装饰艺术总体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周青铜艺术丰富内涵的认识和探索。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造型雄浑大气,釉色奇幻绚丽。作为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代表,唐三彩从人物俑、动物俑、生活器具到建筑模型、宗教祭器,无所不有,包罗万象,反映了唐代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也使今人对唐代的文化、社会充满了想象。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