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目前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以深生态哲学及整生论美学等为理论依据,以美育学、生态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以生态审美场、美生场理论为借鉴,分化了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在探讨桂林景观生态美育场的本质、结构、特征,以及其“真、善、美、益、宜”的生态中和整生美育机制的基础上,建构桂林景观生态美育的路径、模
流域作为国土的基本地域单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更是生态文明的基石。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模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生态环境景观。以流域为单元,研究其环境变化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质量的评估,不仅反映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探讨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流域协调发展的模式。从实践
河北省是全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早的省份之一。19721977年,是河北省环境保护的起步阶段。1978年之后,河北省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其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环境保护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1);(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19922002);(3)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时期(20032012);(4
全书约22万字,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由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旨在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思想,宣传、研讨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措施。本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包括四章,对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背景、历史发展、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
本书从水生态治理技术、生态保育与生态发展、未来能源系统、水安全保障技术的创新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绿色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生态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技术与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与功能、绿水青山的经济学等方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战略如何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了详细阐述和论证,
本书为我社改革开放研究丛书(1978~2018)中的一本,为潘家华等著《中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978~2018)》。内容涉及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污染与控制、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红线、污染控制、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与环境文化、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
本书首先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优先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的特征和实践的新要求,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2018年
农业环境治理的根本逻辑是如何转变农户不合理的生产行为,以生态补偿为手段的传统激励方式考虑了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外部动机,忽视了内部动机。本书以此为基点,构建了包含内、外部动机的农户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探讨农业环境治理的新方案。
本书从人海互动关系视角分析了沿海河岸地区生态安全的时空测度与调控,并以辽宁沿海河岸地区为典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本书首先简要概述了人海相互作用和人文因素对沿海河岸地区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多种生态安全时空测度方法。基于OWA-GIS进行辽宁黄海沿岸地区生态安全评价: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大连旅顺口区和普兰店区生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