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9年,为配合“成都体育中心升级改造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西侧的成都体育中心内外场区域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大面积的明代蜀王府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明代瓷器,为研究明代蜀王府的物质文化面貌、探索明代宫廷陶瓷史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实物证据。本书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标本19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是我国水下考古配合港区基建、多种物探技术灵活运用的一个成功范例,同时也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4年调查工作启动并确认了沉船的位置及保存状况;2015年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及试掘工作,确认了沉船的身份为清北洋海军致远舰;2016年确定了沉船的详细保存状态并进行了水下保护工作。
在党中央号召之下,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学术门类的金石学在近年来焕发新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占据大宗的中国古代墓志文献,又是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本书邀请了国内外学术界墓志研究领域的四十名专家,就墓志研究进行深入论述。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通论”,按时代顺序收录历代墓志研究综述,下编为“专题”,为墓志专题研究成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代表性文化。文化层面上,屈家岭文化结束了以往多个文化系统林立的局面,实现了文化统一,并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格局。聚落与社会层面上,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密度和规模远超以往时期,大量兴建古城、人口空前膨胀、人群分化、农业经济发达、宗教意识进一步发展,表明屈家岭文化已达到较高
本书作者对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并运用出士简帛文献进行早期中国美学思想的探究。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关注简帛文献中的儒家美学思想,通过对《性自命出》《五行》《保训》《孔子诗论》等的考察,论述了早期儒家美学彰显出的“尚情”、“乐感”、“贵中”、“崇德”等精神特质;第二编主要关注简帛文献中的道家美学思想,不仅
所谓古玺文异释,即众家对某一玺文“形、音、义”等方面存在多种解释;每一释说都代表着一种已识字与未识字在认识方面的可能性。本书共分七部分。绪论及第一章主要就古玺文研究现状、“玺文”定义等学术史及基础概念问题进行梳理;第二至六章选择异释较多的五组战国古玺文加以探讨,在前辈学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字形比较法、偏旁分
《考古学集刊》创刊于1981年,目前已出版22集,每年出版1集。该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固定栏目有调查与发掘,研究与探索,考古与科技,变动栏目有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史,国外考古,学术动态。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学界已有很大影响。本
《明清景德镇陶瓷艺术与赞助机制》是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课题,本书分为四章,介绍了明、清两朝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赞助机制,《景德镇陶录》成书刊行与翻译传播过程中的赞助机制,15—18世纪欧洲艺术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等内容,论述了赞助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审美文化等
本书在专项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湖北石窟寺历史沿革、分布与分类情况、基本特征、保存现状及主要风险等内容,介绍了湖北主要石窟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湖北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成绩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句型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虽然是三千年前的语言材料,其句型却复杂多样,特别是在甲骨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祭祀动词句,更是种类繁杂,在甲骨文句型中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只要弄清了祭祀动词句的句型,也就基本上弄清了整个甲骨文的句型。到目前为止,甲骨文句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和细致。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