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2年(1933)《昌黎县志》,铅印本,12卷,至今81年。由于历时较长,原书存世数量寥寥,许多史料内容无法为世人所知。而且,由于古文枯涩难懂,繁体字不易辨认,使原县志的文化元素无法广泛传承。《民国昌黎县志校注》对原书进行标点、注释,由繁体、竖排变为简体、横排,通俗易懂,科学规范,为校注版本。对于弘扬灿烂文化,追寻
阜新地灵人杰,是大辽诗人皇后萧观音、武当始祖张三丰故里;是中国玛瑙之都,阜新玛瑙雕刻和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医药“血衰症疗法”、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查海遗址、懿州和成州东塔山辽塔、关山辽墓、阜新万人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棠山、瑞应寺、大清沟等旅游景区独具特色。《阜新史话》把阜新的悠久历史、璀
《潮学集刊(第三辑)》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收录有关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层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学术年刊。本书为第三辑,是庆祝饶宗颐教授百岁华诞的颂寿专辑,收录了潮学研究学术论文26篇,内容涵盖饶学、华侨华人、方言、潮剧、区域历史、历史文献、潮籍贤哲等潮汕历史文化领域的最近研究成果。
《清代西藏史研究》从政治、宗教、社会、改革等多方面探讨了清代西藏的历史,以作者独有的视角,揭示了西藏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术上具有创新价值,在政治上亦有现实意义,对百年来的清代西藏史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尤其给人以借鉴和启发。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台湾历史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编辑的台湾历史研究专业学术刊物,登载自古迄今台湾历史研究领域原创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内容涵盖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及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并适当刊载有关台湾历史研究的珍稀资料与口述史料,以期为台湾史研
本书以新中国初期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肯定的中南乡村社会改造为研究对象,将乡村社会改造置于传统与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双重视野中,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习等在内的乡村经济关系的革命、社会秩序的重建、民众思想观念的改造过程,以及乡村社会改造的性质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特点、地位和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深化了
本书适合历史、考古、文博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黄河流域作为史前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是研究上古时期社会复杂化的首选,而聚落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具有表象意义,其发展过程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结构变迁的脉络。本书从宏观的角度总结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类型和演化规律及模式,从微观的角度解剖聚落组成因素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黄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黄河文化与胡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通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不同时期少数民族与黄河流域的社会交往,论述了秦汉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融合过程,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入主黄河流域对黄河文化繁荣的影响,特别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对黄河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