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态资源质量调查、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绿色发展质量体系研究、“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消费”(1+5)绿色发展建设到生态文明与贵安质量多角度研讨,探索提出“1+5”绿色发展质量体系,着力解决目前发展阶段“水多、水少、水脏”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矿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绿色金
作为中国社科院院和厦门市政府合作开展的院地合作项目成果,“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旨在助力厦门总结“厦门模式”,突出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特色与亮点,挖掘增长动力,强化示范效应,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思路与路径,打造低碳城市的靓丽名片。本书分析了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国内外背景和基础条件,并从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
本书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探讨农业环境问题,首先,扩展PSR模型,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揭示农户行为、政策调控与农业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其次,在此框架下,开展农户经济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定量评价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农业环境问题的微观形成机制,总结不同类型农户参与
本书系统介绍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全书分为七章,在总结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滇池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空间分布概况,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大型水生生物等水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以此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1-4级分区指标体系,*后对分区结果
本书以具有干热河谷典型自然环境特征的云南省元谋县为案例地,研究了近8年来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空间统计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空间格局及特定地形剖面植被覆盖度特征,利用采样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地理回归模型探索高程因素对植被覆
本书系统介绍丹麦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到修复与治理的全过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总体流程、环境调查、风险评估、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修复措施与工程设计、过程监控与评价等。此外,附录部分还列举了相关技术工具、模型、方法与案例等,主要包括土壤钻孔与采样、地下水建井与采样、土壤气采样、地质评估、抽水试验、风险评估计算模型与案例等。
本书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流域为对象,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沿着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组成—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数据共享—生态过程—环境效应—综合管理的脉络展开,从地质地貌、气候灾害、水文水质、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基础研究入手,探究南流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环境效应,重点对南流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流转机制、河流沉积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07—2015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16—2017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针对近几年我国频发的以O3和PM2.5为代表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事件,系统阐述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O3和PM2.5的关键前体物之一,其排放特征与控制对策等的研究,对国内VOCs领域空白的填充、国家及区域VOCs污染控制政策及空气质量管理策略的制定起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围绕我国工业VOCs带来的污染问题,着重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