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类文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试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
本书收录了鲁豫皖苏冀陕晋七省2019年度的考古新发现。全书汇集了由七省各自甄选出的共59项考古发现,年代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全书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七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编写,既包含2019年度七省考古发掘工作的总体综述,更有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的详细介绍。分省介绍,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
本书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
本书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的结果,介绍了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存、水沟等遗迹以及出土器物标本,根据发掘结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三堡沟
本书是对1997年至2007年期间所发掘的辽、金、清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
2015—2018年,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要考古发现捷报频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展开,书院文庙民居等文物建筑得到系统保护,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文物宣传教育作用不断彰显。本书从原湖北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精心选取了能够反映各方面工作的部分信息
本书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研究文集,共收录25篇论文,主要对青海地区古代遗存的文化特征、生业模式、丧葬习俗、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古为燕赵之乡、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众多。为实现对文物信息的**保存、对文物本体的无接触测量记录以及对文物资源高效利用,河北省文物局启动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项目,利用图片、视频、360°全景、倾斜摄影建模、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河北省900余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进行
本书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吕梁市一级文物综合卷,本卷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190件精品文物进行了收录,包括青铜器、瓷器、漆器、玉器等,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一级文物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