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分裆鼎的整理与研究;中篇为扁足鼎的整理与研究;下篇为方鼎的综合研究。
《亚洲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
中国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典哲学形成以前的“前经典”阶段,二是用六经施教以后的“经典”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的公共知识主要是在仪式场合形成的,是通过口语和图像来传播的,因而使用了特殊的符号方式。后人不深察,往往凭狭隘的经验作简单化的理解。为了找到真相,《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从上古神话、上古艺术、上古仪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套装共3册)》,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首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
本书内容包括:“人兽母题”的渊源及类型;“人兽母题”的内在动因和隐喻机制;“人兽母题”牵涉的观念厘格;“人兽母题”隐喻的文化机制;“人兽母题”的嬗变与式微;“人兽母题”的造型装饰等。
本书基于民族识别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这两大事件为研究切入点,从政治、知识社会学、族群意识三个维度分析“民族结构”问题在“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在社会心理、公民身份认同等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借助“民族话语”来实践的,国家在广西地区建立国家认同的同时,壮族的知
对古代聚落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是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本书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鲁东南沿海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选址和聚落变迁进行研究。作者首先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之后以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为切入点,对不同时期聚落选址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一般性讨论。在上述讨论的基
牛佛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历为商贸重镇,富庶繁盛。牛王山浑然如牛形,耸峙于沱江岸边,传说为拯救众生的神牛坐化而成。山下渡口被称作牛佛渡,镇也因此而得名牛佛镇。《牛佛镇史话》一书,图文并茂、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古镇的风土人情和发展脉络。翻阅此书,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镇清晰可见,如同置身于“沱江商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讲述了:人尽其用,让人为我所用、第二章讲述了:韬光养晦,在隐忍中蓄势待发、第三章讲述了:相时而动,抓住机会赢得一切、第四章讲述了:大智若愚,多一分糊涂少一分麻烦、第五章讲述了:楼巧藏拙,让自己的表现更优秀、第六章讲述了:逢迎有术,让自己成为红人、第七章:进退有度,舍得成就完美人生、第八章:诚心待人,成
本书从法律及军事的角度切入,探讨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内在运作、党国范式在地方社会的体现、法律在国家统治与合法性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内外战争的社会意义以及经年累月的军事化如何全面塑造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文化、社会与政治,打破过去对军阀、国民党、中共党史研究的条块区隔,尝试一些跨领域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