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通过社会力量而完成自身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向我们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也是今天的社会建设应致力的价值目标。社会建设需立足于社会现实而推动抽象的公民复归于现实的个人、复归于每个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一个有活力、有生机的社会需要公民积极主动地行使公民权责,而公民行权担责的意识和能力,需要通过切实的社会建设来促成。今日中国需要努
本书比较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依法治国的关键,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法,打击、控制和预防经济犯罪的对策,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指导制度,政风的突出问题和治理对策,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诉求,也是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框架。同时,以福州为例,对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开展法治国情调研,由《中国地方法治实践(2005-2016)》收集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法治调研报告。《中国地方法治实践(2005-2016)》分为五个专题:地方法治发展、广东法治、浙江法治、四川法治与其他地域法治。地方法治发展专题不仅收录了法学研究所连续两年对地方法治的整体
监察院分区监察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监察院分区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启示》将监察院分区监察制度放在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进行分析。行政监察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行政监察制度在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建设研究》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社会建设的文献参考。
本书是对民事抗诉制度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书中叙述了民事检察的基本范畴、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法考察、中国民事抗诉的制度变迁与实务发展状况;对民事抗诉制度合理性论争双方的论点要素和论证逻辑的系统梳理;阐述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框架下具有全新“五阶构造”的民事抗诉制度,其与再审之诉制度在程序构造、诉讼关系以及通行原则上存在原理
本书按照自组织理论的架构,呈现了上海嘉定区诸多社区的社区营造案例,展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社区自组织的成长过程。各个社区的自组织中的能人、小团体结构、认同、规范(正式规则、非正式规范)、治理机制等要素在自组织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推动或限制了自组织的成长,使社区组织呈现了不同的方向。这些不同样态的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和社区营造
《中国司法制度(2002-2016)》是对中国司法制度近年来发展状况的总结,全面记录了15年来中国司法的成就、变革与发展。《中国司法制度(2002-2016)》以司法制度为主题,对这期间中国司法的发展与变革过程进行了深入挖掘,除对中国司法改革的总体脉络进行专业分析,阐述了司法改革的发生背景、整体进程、改革重点难点、改革
本书在界定患者权利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探讨这一概念提出过程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患者权利的内容与类型,厘清患者权利与人权、患者权利与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特殊患者应该享有的权利。书中着力探讨了我国患者权利的实现与保护问题:解决我国患者权利的实现与保护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