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的第二故乡: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口述》受访者穆斯塔法·萨法日尼,1971年至1976年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与历史,1978年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该系攻读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交工作,1992年至2002年担任巴勒斯坦国驻华大使。现任阿拉伯信息交流中
本年鉴是对2015年玉器市场的总结与研究。目的是通过本年鉴的阅读,使读者对当年的玉器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正确把握玉器行业未来趋势,为厂家、商家、行家及藏家提供把握玉器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工具,适合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及有兴趣的人阅读、参考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宫廷乐钟(上)——先秦时期的乐钟文化与礼乐传播;宫廷乐钟(下)——秦汉以后乐钟的文化传播;梵钟文化与佛教的传播;钟与铭;钟饰文化与图腾传播等。
本书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一直是中国先秦史学界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古至今,文献记载众多,但也众说纷纭,难有定论,并因此有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断代工程"初步结论是克商在公元前1046年。"断代工程"采用"月相四分"甚至"二分"说,抛弃月相定点,自不可信。也与古人之说相去七十余年,国内外质疑甚多。本研究以众多例证,用"三重证据法"(
《杭州学刊》原名《杭州研究》,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及所属部门的专题性工作调研的成果发布、杭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的平台,主要探讨杭州城市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跟踪城市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特别关注在杭州城市经济、管理、社会、法律、文化等发展进程和新研究成果,同时,亦关注杭州都市圈发展与合作。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世界史背景下中西古典史学的比较与诠释》以对世界史的研究为基础,以中西史学比较与诠释为中心,汇集了作者长期从事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对中西史学比较的研究成果,《世界史背景下中西古典史学的比较与诠释》体现了作者由浅入深,力图中西融通,史哲融为一炉的现代学术研究路径。
《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年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是2014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年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选录论文34篇,主要探讨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文明、古都文化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