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九章,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从四个方面对于这一制度的历史面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代宰相究竟握有什么权利,提出了异于前人的新看法,由此对于皇帝、宰相、秘书咨询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解释:不同意长久以来宰相制度的变化发展主要出于君相权力之争说;详细论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环境诉讼制度与环保法庭建设研究、域外环境法研究、域外环境法和国际环境法译评、书评。
基于财税法的重要功用,需要不断优化其制度设计,来促进和保障分配公平。为此本书提出了“差异性分配理论”,分析了财税法制的历史变迁,进一步揭示了分配不同问题的制度成因,及不同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选取了直接影响公平分配的若干直接税制度展开研究,包括我国已经实施多年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尚未建立的遗产和赠与制度、社
《经济法论丛》是由中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长期以来聚焦于经济法专业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研究,在国内经济法学界享有较高声誉。该刊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漆多俊教授余1998年创办并组织编审,现在由著名经济法学家陈云良教授担任主编继续相关工作。
本书以唐代刑事诉讼惯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诉讼主体、告诉、审判、执行等领域的专题研究,基本查明了唐代刑事诉讼惯例生成、运行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勾勒出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明中制度、惯例、观念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运作格局,展示了我国传统诉讼法制文化演进、发达之概观与规律。
谁会真正在乎生活在那里的你?栖息之地,足以让我们为之奋起!什么是我们可以借用的力量?司法,也许是。《夺回伊甸园:改变世界的八大环境法案件》选取全球8个代表性案例:美国暴风王山案、日本日光太郎杉案、菲律宾未成年的欧博萨案、加拿大大鲸河案、印度泰姬陵案、俄罗斯列宁树案、希腊阿刻罗俄斯河案、智利延龄草项目案。娓娓道来的案件,
1840年之后,中国经历西方的冲击,在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秩序的原则的认知上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的背景下,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家们一方面试图以中国古典的政治观念来吸纳乃至批判西方的启蒙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深感中西政治思想的巨大鸿沟。由此,这个时期的政治哲学呈现出明显的中西杂糅的特征。通过对康有为
本书通过对宝安区慈善会十年探索进行经验观察,从七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梳理,包括发展历程与路径、内部治理改革、募捐拓展、慈善会的功能拓展与社会吸纳政治、慈善救助中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慈善文化的重构与传播和嵌入性社会治理,描述宝安区慈善会的改革创新脉络,最后对中国基层慈善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提出了一些建议,试图为中国慈善组
本书叙述的是17世纪至19世纪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思想影响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卢梭、托克维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以及政治哲学流派如苏格兰启蒙运动和功利主义等的政治哲学思想,意图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要轮廓,凸显这一时期核心的政治哲学论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近代西方政治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并通过项目化建设的方式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突出了实践性特点,对兄弟高校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