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面向环境及相关学科低年级本科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地球系统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要全球环境问题,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领悟人类与环境共生的关系,并采用理性的方式面对和解决已存在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本书共5篇:第一篇为大气环境问题(第2?4章);第二篇为水环境问题(第5?8章);第三篇为土壤环境问题(第9章和第10
本书属于“中国区域生态资源资产研究”丛书。编者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环境质量价值量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总结现有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ecosystemproduct,GEP)核算案例的经验和成果,立足城市生态系统特征,明确城市GEP的概念内涵,在国内率先构建城市GEP核算体系,从大自然表现出
本书以生态足迹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域进行核算和分析,开展生态足迹中人均消费量计算、生态足迹等量化因子的确定、生态承载力计算、生态盈余/生态赤字计算开展有关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构建及其模型修正研究,并对结果进行可持续发展分析。在全面论述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将该区域划分为三个生态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的能源与环境行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形成的系统性的创新成果。本书首先从能力的产生机制及演化过程出发,界定了城市居民碳能力的概念内涵,构建并验证了其进阶式五维结构模型。进一步基于能力成熟度演化视角,构建了城市居民碳能力成熟度测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测度方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城市居民碳能力驱动机理理论
本书对航天器空间环境工程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绪论、日地空间环境、航天器空间辐射环境效应、航天器空间充放电效应、航天器中性大气及真空热环境效应、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航天器力学环境试验、航天器热环境试验、航天器磁设计与试验、航天器空间环境工程设计、空间环境探测与预报等内容,最后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对航天器空间环境工程的
在城市人居新纪元来临之际,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管理和发展城市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本书基于包含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三大生态系统的广义生态学视角,从城市生态、发展生态和教育生态三个方面出发,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创新理论,构建广义城市生态创新相关理论框架、研发路径和评估体系,运用现场调查和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
本书共分为6章,概述了系统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详细论述了环境系统的模型化与*化,并探讨了环境系统规划与环境系统决策的基本方法。书中列入了较多的算例,每一章都附有习题与思考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规划、评价、设计等领域的技术人员、科研人
《人居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共13章。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人居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学科体系;其次就人居环境安全,从自然环境灾害及社会环境灾害两个方面来探讨自然灾害、社会环境污染、环境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类具体灾害的形成过程、特点、危害及其安全保障措施;*后对人居环境灾
本书以保障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从重要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