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太湖流域(江苏)水生态监控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示范”(2012ZX07506-003)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在回顾国内外生态健康概念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质和生物要素,并结合流域内环境监测机构人员、设备等基础条件,确定服务于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本书针对目前闸坝建设引起河流生态与环境变化的问题,基于闸控河流水质多相转化基本原理解析建立水质多相转化数学模型,对不同情景下的水质多相转化规律进行分析,识别影响水质浓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并构建水质浓度变化率与主要因子的量化关系,分析水闸调度对水质改善可调性及闸坝建设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在构建闸坝群作用下的水环境数学模型的基础
本书是在总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森林区生态保护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东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子课题“基于地球大数据的典型区SDGs评价应用示范”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以东北地区野外
本书是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实施中水质基准研究的部分成果总结,主要介绍了流域水体优控污染物的筛选方法、水质基准受试生物筛选、保护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技术、保护河口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技术、保护人体健康水质基准技术、水生态基准技术、沉积物基准技术、水质基准向水质标准转化技术等内容,体现了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水专项相关课题的研
《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手册》基于“十一五”与“十二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部分研究成果,对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关键技术与支撑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对流域水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控和损害评估五大类共25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筛选和梳理,为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推动流域水环境管理
本书在系统梳理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体系和关键技术方法,集成全国四轮战略环境评价的关键成果,提出我国国土空间重点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管控方案。全书共分为理论、方法和实践三篇:理论篇主要介绍区域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的概念内涵、发展趋势、理论基础框架与核心理论等;方法篇介绍区
201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黑潮主流系观测开始,观测区域为北黄海:北黄海冷水团及其锋面区、辽南沿岸流、鸭绿江冲淡水等区域的水文、化学、生态要素的空间结构。南黄海:黄海冷水团及其锋面、青岛外海冷水团、苏北浅滩等区域水文、化学、生态要素的空间结构。东海:长江口与闽浙沿岸冷水团及其锋面区水文、化学、生态要素、底质分布的
脆弱生态矿区生态修复治理面临原脆弱生态区的生态修复和因采矿导致的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的双重使命,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本书通过大量的野外基础研究数据和文献综述,力求真实反映平朔矿区人工重建生态系统演替的生态过程和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应用遥感数据监测平朔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人工植被群落演替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诱发的矿区生态环境灾害问题十分严重,研究以神府东胜生态脆弱区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野外样地调查、多时段遥感解译等方法,并借助"3S"技术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系统研究了高强度开采矿区地表破坏特征与生态环境响应特征,辨识受损生态环境的控制因子与表征因子,并从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土壤破坏、水分胁迫、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其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滇池、洱海、巢湖10个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了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