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左传〉记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CZW023)的结项成果(结项等级:优良)。主要内容如下:1、记言成因研究:《国语》《左传》记言类文献的形成与商周时期特有的记言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记言发展过程研究:《国语》《左传》记言内容总体上经历了由“代天立言”到“为民立命”的转变过程。3、记言功能研究:《
本书记录了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是一部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
本书是笔者围绕“《春秋》经传在中国传统经史之学当中的地位与影响”这一论题的点滴思考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研究所得。书中既有以问题为中心,对《春秋》经传思想进行的整体性、综合性的讨论,也有分别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国语》等典籍展开的个案研究。有的问题讨论传统史学,有的问题讨论传统经学,有的则兼而有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创造着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古代中国史的奇才”的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深入接触中国各阶层人士,了解他们的社会和习俗,严格使用当地人提供的信息资源,携带了旅行家在中国行走必备的参考书——中国地方志,以及欧洲特
《古史新探》是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创办的一份“以书代刊”性质的刊物。本书是第3辑,共收十七篇论文,从时期看,先秦两篇,汉至南北朝四篇,宋代八篇,明清三篇;从内容看,政治研究八篇,历史地理和区域研究四篇,法制、社会、文化研究四篇,经济研究一篇,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东南社会的学术专著。本书就东南汉人融合疍家造就了中国海洋文化展开了论述,展现了从畲人到客家种山经济在东南的漫衍,沿袭南方文化的女性劳动习俗对女性家庭地位的两面性,并从血缘、地缘、神缘到业缘、学缘,以男性为核心的乡族社会形态的多样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同时考查了以福建为核心的古代东南社会底层中的义门、械斗、
《左氏会笺》是日本江户幕末以来至明治时代(相当于晚清道、咸以降至民国初年)的著名中国学家竹添光鸿注释《左传》的重要著作。作者竹添光鸿遍览二十世纪以前中日主要的《左传》注疏之作,尤其是中国清代学者的训释成果,参稽比勘诸家观点,考献征文,折衷众意,融旧铸新,撰成《左氏会笺》这部长篇巨帙,其不啻为二十世纪初期《左传》注疏史上
国图名家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讲座目前初步分为四个主题:儒家思想与经典、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古代文学。讲座每期分为十二讲,邀请相关领域专业名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讲座目前已经举办两期,受到社会相关领域学者与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也较大,在光明网同步现场
郑国(公元前806—前375年),姬姓,始于西周晚期周王室分封在陕西华县的郑邑,后随周王室东迁中原,侵吞弱小,在新郑立国。郑国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诸侯国。春秋初年,郑国凭借与周王室血缘关系,国君继续连任周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在周王朝逐渐式微的年代,率先揭落了王室的神圣面纱,开启了春秋称霸的先河,被视为春秋小霸。但之后
精选了《尚书》中的精华部分,按照原书的顺序分为虞书、商书、周书三部分。由于《尚书》原文字句较为晦涩难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特别设立了题解、注释、译文三个辅助板块。断句参酌诸家,择善而从;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不做繁征博引;译文主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文从字顺、流畅自然,帮助读者吸收《尚书》中的智慧精华。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