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考古(第8辑)》收录发掘报告3篇,研究论文10篇,书评1篇。2010年11月,四川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两通罕见的汉碑,内容丰富,保存较好,是近年来我国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本刊编辑部约请了六位学者撰写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两通碑刻的年代、性质、碑主以及碑刻所反映的职官制度、在成都乃至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等
玉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化出了不同的风貌。然而,中国古代玉器的鉴赏与研究还未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门类那样,发展出一套处理与理解相关材料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文物中国鉴赏系列:中国古代玉器》的目的并非是依据年代序列来呈现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也不是要对中国古代玉器的制
一般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1928年开始的安阳发掘基础之上的。但是,过度夸大安阳传统很可能会忽视安阳之外的发掘、史语所以外的学人、有计划的科学发掘之外的意外发现、田野调查和发掘之外的理论和方法的输入和阐发等,而这些都是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的重要来源。由于这些
《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由作者夏明方十余年来陆续发表的论文汇编而成,大体上围绕着明清以来中国的自然灾害,从生态变迁与农村市场、灾荒与早期工业化、减灾救荒与政治体制的嬗变等方面展开论述,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化艰难崎岖的进程。《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对自然灾害之形成机制的人文化思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和评析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著作。通过对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和对中外城市研究典型案例的剖析。展示了哲学和社会思潮、技术和方法变革对城市地理学的影响及其应用。阐述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强调了哲学思想和方法工具对城市地理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提示了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一星”元勋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凭着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爱,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客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呕心沥血,勇于攀登,用智慧和汗水研制成功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并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科星最亮:两弹一
全书共10册。出土壁画资料丰富的省区单独成册,或为上、下册;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域相近或所收数量多寡,编为3册。全书设前沿、中国出土壁画分布示意图、中国出土壁画分布地点及时代一览表。每册有概述。本册内容包括北京、江苏等地区的壁画。
哲学和纯思辨性的概念对于从事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非常重要。《地理学方法论》从方法论的高度,论述了地理学中若干对立统一的相对概念,包括科学与人文、空间与时间、还原论与整体论、主观与客观、归纳与演绎、可能与现实、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例外与普适、思想与历史、传统与创新等;在此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中西方地理学创新的历程,提出
魏寿昆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奠基人和中国金属学会创建人之一,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他在;台金热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台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并多次获奖。魏寿昆在从事高等教学的80余年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如此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引导我们发现更新、更真实的世界与自我。作为最杰出的引导者,科学大师们在想些什么?由白春礼主编的《院士随想录(第一辑)》忠实记录了科学大师们在学界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字里行间渗透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和唯真求实的大家风范,饱含着他们勉励青年学者锐意创新的殷切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