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研究虚拟社会管理的理论专著。作者从管理哲学的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虚拟社会的本质、特性,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了虚拟社会的管理方法,为虚拟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建议。
本书以东亚地区的主权观念为研究对象,将主权观念在东亚的生成过程放置东西文明相遇、磨合、互构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较分析了东亚地区主权观念的古代渊源、近代衍生和现代特征。书中认为东亚政治话语中的“主权”与欧洲政治话语中的“主权”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并尝试解答: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有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与规律。本书收录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等文章。
本书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为主线,阐述了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战略定位,明确了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原则,对高校开展以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核心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工作思路,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提出了提高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又是亚洲强大的两个邻国,中日之间有太多的文化经济交融,但又有着深重的历史恩怨。历史上的两国关系充满了“战”与“和”,全面客观地了解这些历史对认识当下的中日关系十分必要。《战后中日关系断章》内容包含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中日两国交往历史的客观讲述,对国际关系中的两国关系的深
《国际安全研究(第2期英文版)》是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国际安全研究》的对应英文集刊,主题是国际安全理论研究,内容涉及不干涉内政学说、世界体系的发展、历史视角中的三次世界大战、质性和平的条件比较(当代东亚与战后西欧)、当代国际安全的文化价值基础、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机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指标体系及其评估、联合阵线与美国
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的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后引发了“中华民族”定义的激烈争论。直至今日中国的“民族构建”究竟应当以“中华民族”为单元,还是以56个“民族”为单元,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本书汇集了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发
《欧亚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国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以反映国内学者对欧亚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理论、历史、文化、军事、民族等各个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对当前的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了细致解读。
本书系统梳理了深圳社区服务中心政策设计和实施情况,书中主要章节深入阐述了社区服务中心如何融入社区,如何以特色化、项目化、专业化、合作化、公益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何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实现社区居民自治。
《剧变中的国际关系与政党情势》以历史回眸、国政纵论、政党研究、思潮点评和外交探析为单元,系统地回顾了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思潮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分析了目前包括西亚北非地区局势持续动荡的原因以及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和动向,落脚到中国的外交,认为中国在多极化进程中异军突起备受关注,但是国家现代化面临许多外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