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进目标,开展环境经济形势、环境经济政策双向影响评估、行业环境经济政策、区域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以及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本书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态系统退化,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制约人类福祉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成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案例研究的不断涌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正向范式凝练深入,缺少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梳理。针
本书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和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18个具体目标汇集了31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上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系统介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与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与措施,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提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详细论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环境伦理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归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活性污泥、饮用水管道、好氧反硝化脱氮微生物和景观水体微生物生态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在高效菌群/菌株分离中的应用;介绍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针对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
传统村落是乡土空间中一类特殊的聚落类型,传统村落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彰显出先民营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技术方法和地方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提取、分析、优化、传承传统村落景观地方性知识,不但有利于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而且对于普通乡村的演化发展以及规划设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书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渤海近海生物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及生态修复”(2018YFC1406400)的成果之一。系统总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计算方法及与复杂性的关系,提出了近海食物网的构建方法与稳定性评估技术,并基于全球上百个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网,研究了食物网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以渤海典型生态系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淮河流域**的湖泊,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调蓄湖泊和苏北地区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在区域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优势。本书共10章,从湖沼学的角度概述洪泽湖的自然地理、历史演变、社会经济,重点从水化学、沉积物、水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