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界说婉约词的审美特征,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
《曾国藩诗文研究》首先通过对曾国藩与道咸同诗(文)坛的总体观照,抽绎出曾国藩与道咸同诗(文)风转捩的内在关联。继而对曾国藩诗文理念进行溯源与检视,梳理出曾国藩的文化坚守与学术抉择对其诗文旨趣与艺术取向的影响,厘清其诗文理念在祧唐祢宋诗学格局中的承祧与追求,剔抉其对桐城派诗文理念的承继与超越。在还原文学生态的前提下,《曾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藏族当代文学中使用汉语进行创作的藏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总体考察和个案研究,探讨和阐释藏族当代文学汉语创作在表达本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和局限,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新世纪di一个十年小说研究》以新世纪di一个十年为界,对这一时段重要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潮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深入的解读、独立的评价;对于“传统主流文学”生产机制的危机、“纯文学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现实主义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在对“80后青春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此为第十二辑,分为“中国古代、近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青年论坛”和“诗歌文献研究”四个栏目,所收录的文章既有对文献、版本进行爬梳、考述的,也有对义理
《如何现代怎样新诗:中国诗歌现代性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研讨诗歌现代性问题的论文集,主题为“如何现代,怎样新诗”。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性呈现出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的情态,追新与炫奇,否定与肯定之间的错综复杂,在这些现代性景观的层面,一方面显示了现代性具有“永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潜在的许
清末女学堂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生活方式,也参与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话语的建构。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图景,亦受到报章和小说家的关注。小说作品中众多的女学生,不仅见证了女性生活的新变,改写了文学的版图,也保存了一代作者、读者的趣味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因此将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历史与“女学小说”勾连进行研究,在史料中建构女子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新中国新闻报道史暨代表作研究》致力于分析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为重大的新闻报道代表作,在对新闻作品本身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的同时,在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背景下,分析重大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把握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场域中新闻生产的规律。本书按历史逻辑分为四编,分别是:**编:理想照射下的新闻;第二编:"启蒙"话语中
巴金《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高峰”,在于它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把心交给读者”是巴金“抒真情”方式*显著的体现。《随想录》对内传播影响力在于批判“极左”思潮,启蒙国人灵魂;真诚忏悔救人心,文学救世救社会。巴金《随想录》对外传播影响力在于,巴金作品研究成为中外文化互为流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