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利用LEAP模型,以2015年为基准年,从不同节能减排政策目标出发,研究不同情景下我国2030年、2040年的能源需求结构变化、电力结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成本和补贴成本进行测算,并对风电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效应和影响进行测算。
本书以碳循环规律为切入点,论述了碳减排对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书重点介绍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讨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化技术在清洁能源利用、电动车辆发展、智能电网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此外,从无机矿化、光电催化、微生物转化三个方面对CO2捕集、封存及再利用进行介绍。全书
本书分为三个项目。项目一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有效性判别、数据报告、数据处理、数据汇总、数据评价、数据质量监督等。项目二包括数据抽样、数据描述、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项目三包括检索数据可视化模板、绘制数据图表等。
海洋环境再分析是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将海洋历史观测资料与动力模式相结合,再现过去海洋状态场的时空连续变化,是国际业务化海洋学的前沿领域。本书综合分析国内外海洋环境再分析的研究进展,对全球海洋环境再分析中海洋观测资料、动力模式、数据同化、系统综合集成、产品制作、检验评估、解释应用、可视化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为我国海洋环境
本书从全国湖泊和典型湖泊两个尺度,聚焦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深入剖析和科学诊断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修复和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本书总体上按照历史纵向的宏观政策分析-截点市民的环境意识行为的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事件数据数据分析邻僻案例分析环境舆情事件的话语分析-.应用对策分析框架逻辑展开论述。研究认为,从运动式、应激开拓式到背离式再到倒逼式治理转型基本上立体、动态地反映了绿色空间治理的阶段特征与变迁逻辑。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数量先升后降,依赖于民众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5的部分研究成果总结。书中从陆源污染物入海的控制、海岸带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的综合防控、基于生态系统优化的海洋生物资源增效、近海健康与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及沿海产业战略布局五个方面阐述了近海与海岸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技术及装备研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生态博物馆是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反传统”的博物馆新类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书译自彼特·戴维斯(PeterDavis)教授著的《生态博物馆:地方感》2011年英文版,是一本全面介绍生态博物馆缘起、理论与全球性实践的书籍。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对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是2000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项目编号:00BZS009)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等级“优秀”。出版后,《文摘报》2007年10月21日发表书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通讯》2007年(总第36期)发表书讯,《中国文物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