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考古发现和研究硕果累累,如安阳殷墟、郑州商城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栾川孙家洞遗址等均有重大发现。作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带,河南是多个***考古学重大学术研究课题的研究重心所在,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BR》本书通过110个遗址的上千件(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以时间为脉络,详细梳理了从宋至元磁州窑各时期、不同窑口的代表性瓷器,包括白地黑花、绿釉、白釉、黑釉等不同品种的瓷器,并搭配图片,图片清晰精美,展现了磁州窑的独特魅力。本书不仅是普通的图录,也是图片与论文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每个单元搭配相呼应的论文,以图引文,以文释图,使读者能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磁州窑
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境内的鱼山遗址及其附近的乌龟山遗址,在2013~2018年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石器,本书即为这些出土石器的综合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八章,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遗址概况及石器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对斧与钺、锛、刀、破土器与犁、磨石与砺石,以及戈、镰、镞、镖、饰品、锤等进行观察分析;第八章主要探讨这
本书是江西九江星子明代高僧墓壁画的保护修复报告,正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星子三座高僧壁画墓的保护修复工作,针对该墓壁画病害的种类,制定了完整的修复方案,详细介绍了壁画墓保护修复的工作内容、过程以及材料的使用、工艺方法等,该壁画墓的保护对明代佛教文化、高僧丧葬制度、绘画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石窟装饰艺术设计特征与思想、巴蜀石窟装饰纹样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背光设计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头颈装饰与形态、巴蜀石窟造像的衣着设计与形态、石窟中的飞天造型设计与形态。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第九集包括考古新资料,理论探索,历史、考古与文化,手工业研究,学术史,考古方法与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七个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人员和中外其他科研单位学者的论文45篇。
本书是荥阳鲁庄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七章,发表的遗存包含汉魏、西晋、唐、宋金、清等各时期墓葬和窑址共102处。其中,西晋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家族式墓地特征明显,发表的内容为研究上述各时期的墓葬特征和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下编则是对出土的各时期人骨、兽骨、各类金属文物以及植物淀粉粒进行鉴定、检测
本书是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磁州窑博物馆和磁县文物保管所于2015年、2016年对冶子窑进行考古发掘的成果。本次发掘面积332平方米,共发现窑炉2座,灰坑14个,沟1个,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瓷器近2000件,各类瓷片标本近6万片。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宋代白釉瓷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唐点彩装饰、宋棕黄釉刻印花装饰、宋涩圈摞
本书以京津冀碑铭墓志、摩崖石刻、经幢造像等各类金石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文坛名家、达官显宦的创作进行深度解读,阐述其创作特征及文学史的意义,并从伦理、教育、民俗、学术、宗教等角度,多层次地发掘其蕴含的价值,并归纳总结其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另外从文献学角度,结合史传、总集、别集等,探讨方志金石文献在校勘、辑佚上的独特功能。
本书是2018年12月8日至9日在汕头大学举办的潮汕碑铭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分为潮汕碑铭与区域社会史研究潮汕碑铭与海洋史研究潮汕碑铭与史事考稽三个板块,共16篇文章。陈占山认为,有关宋元潮州的同时期文献原本就不丰富,历经战乱能传承下来的就更为有限。如此,尽可能有效开发利用一切相关资料,就成为研究工作取得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