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把时代脉搏,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联系,高度融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部署,注意吸收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在内容上,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实践和新趋势,导入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辅助理解和思考。本书学科
“中书门下体制”是本书提出的用以涵盖唐中后期政治体制的核心概念。这个体制是在原有“三省制”框架内成长起来的,基本特征是以中书门下宰相机构为中枢,决策行政合一,以尚书六部和内外使职为行政主体,“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整个官僚系统的运作形成了新的体制。国家政务的申奏与裁决则依托不同于三省制下的政务文书体系,形成了新的政
本书所论,从古代“士”阶层的兴起、传统绅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绅商合流的萌发,一直延伸到近代绅商阶层的形成及其角色和作用;同时又通过绅商阶层的类型区分、社会属性、社会功能、政治参与的探讨,与西方的早期资产阶级作众多层面的比较,陈述对于“市民社会”、“公众领域”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官商关系的见解。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近代中
本书以川东双村为个案,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叙述架构,考察个案村在20世纪一百年间的村治历程,村治变迁中权威与秩序形态的变化是考察核心。书中阐释了现代性、国家与村庄地方性知识这三种要素在20世纪中国由革命向改革发展变化的大场景中共同塑造村治格局的历史过程,归纳出影响个案村村治变迁的基本逻辑:现代化背
本书利用档案、报刊、文集、日记、回忆录、文史资料等多种史料,深入考察、勾勒、分析民国时期天津“卍”字会的变化历程,并对它们办理的慈善事业进行全方位考察,以期丰富人们对其的理解和认知,寻求其背后发展变化的原因,充分展示历史叙事的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叙事、历史研究和历史编纂的复杂关系,丰富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
随着君臣悬隔和宦官占据政治结构与权力运作的关键位置,明代中后期士人认识到宦官的显著政治角色,将影响皇帝的希望寄托在教化最能接近皇帝的宦官身上。本书从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教习机制、宦官教化用书编纂、镇守中官德政塑造等方面,论析中晚明士人教化宦官的具体行动与政治意义。由本书研究可见,明代中后期士人“得君行道”的理想并未衰退,
在中国古代,马政系国家重务,是对官用马匹的采办、牧养、训练和使用所实施的管理制度,一直也是历代兵制、驿传和财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之马政,滥觞于周,告罄于清。又因地理、民族和军事状况,汉、唐、明、清马政的重心即在西北,从中可窥历代统治者经营西北地区的状况。本书分上下二编,大略明清各半,是第一部旨在系统反映明清西北马政
本书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切入,聚焦清朝地方社会治理的根本杠杆——州县正印问责制度及其与辖境治理关系,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探寻清朝地方治理的制度秘诀,复原问责制度下州县正印行政的基本面貌。内容涉及州县、州县正印官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州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问责范围、程序、方式,追究实施及其效能;知州、知县因应钱谷、刑名
明清交替之际,是文人结社活动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曾经涌现过许许多多的社团。清朝初年以江苏吴江为中心,由苏南浙北一批遗民所组成的惊隐诗社,是当时重要的社团之一。对惊隐诗社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明清文人结社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个案,也可以拓展清代诗歌研究的维度。《惊隐诗社研究》主要探究了惊隐诗社的发展历程,考察其众多成员的生
本书1999年辽海出版社初版,原名《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政治卷》。《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这部著作包括导言、政治、军事、边疆民族、农民、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九卷。它试图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它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国别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