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内容,重点描述了目前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多学科方法,从震前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磁层耦合的物理概念及模型出发,通过震前地震学现象的地面和卫星遥感监测进一步阐述震前过程机制,涉及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地表地球化学和电磁观测、大气/热观测、电离层观测等,并包含了各种地震活动异常提取技术和
本书着重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经典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物理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图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及从事地球物理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书第一版于1985年(科学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的书,为培养该领域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算法及应用一书首先阐述了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特别是从哲学的角度、信息论的角度、数学的角度和地质的角度,阐述了正则化反演思想的本质,通俗简明地介绍了常见非线性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思想和算法。接着,本书阐述了重磁反演、电法反演、地震层析成像等单一反演方法的算法和程序实现,阐述了重磁电交叉梯度联合反演的算法和程序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跨越三级阶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复杂的地质运动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黄河流域涵盖了三大类、十三类地质遗迹类型,本书选取其中九类典型地质遗迹进行介
本书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马克·贝特曼教授等编著的HandbookofLuminescenceDating的中译本,内容涵盖释光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样品采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及其在风成沉积、水成沉积、冰川和冰缘沉积、活动构造、考古学以及岩石暴露和埋藏方面的应用实践,并探讨了释光测年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以多项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点课题为依托,系统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经长期科研攻关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重点聚焦于煤层气高效开发利用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涵盖了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以及应用研究三个层次。主要包括分形拓扑理论体系的构建、储层孔裂隙结构复杂组构机制、储层孔裂隙结构定量表征、以及煤层气多相态传质控制机理等。作
天然粒状晶质铀矿颗粒一般较为细小且常以副矿物形式存在,关于粗粒晶质铀矿则鲜有报道。本书通过对粗粒晶质铀矿的深入研究,从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矿物组合等方面研究晶质铀矿的标型矿物学特征,进而直接获得天然晶质铀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为晶质铀矿的矿物学研究特别是成因矿物学研究提供最新的矿物学资料,极大地丰富全球铀矿物数据库。通过
本书讲述天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二体问题、N体问题、三体问题和摄动理论基础。另外,我们会简要介绍天体测量的基础知识并以二体问题为例讲述测量定轨(轨道计算)和轨道预报(星历表计算)。在天体测量这个比较偏天文观测的话题部分,我们把重心放在各种坐标系特点的理论介绍上。总体上,本书关注天体力学的理论和天文观测的联系。
本书以地球为观测视角,系统介绍了天文学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及基本应用,重点阐释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地理意义。本书共包括三篇十章。第一篇天文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星空区划、天体跟踪、天文观测;第二篇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恒星与星系、太阳与太阳系、月球与地月系、地球;第三篇天文学的基本应用,包括天象演化、观象授时、历法制定。本
本书是一本经典且开创性的天文学指南,近30年来一直是初学者和资深业余天文学家首选的野外指南。第四版完全更新了特伦斯·迪金森和艾伦·戴尔的宝贵手册,树立了天文指南的新标准,将成为下一代观星者以及长期爱好者的试金石。本书全面反映了最新的观测技术和设备信息,经过大规模修订和扩展,增加了48页,总页数达到416页。全书配有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