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团队五年多文献整理与野外考察为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古城、水系和交通三个方面对中国北方主要沙漠地区的历史演变与环境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路径,是近年来最系统、全面的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
资源与环境科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系统阐述了该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论述了水循环与水资源、土壤与土地科学、油气与煤化石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气候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而广袤、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利用卫星平台搭载多仪器观测,可克服青藏高原地基仪器对云降水及辐射观测的局限性。因此,本书围绕青藏高原云降水和辐射时空分布特征这个主题,介绍了利用卫星搭载的多仪器观测数据及其他观测数据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大气的基本状况,特别强调了青藏高原大气温湿风垂直结构
第四纪冰冻圈科学是冰冻圈系列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讲述了第四纪冰冻圈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意义、发展历程、第四纪冰冻圈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冻圈研究方法,阐述了第四纪冰冻圈的**研究成果,包括第四纪轨道尺度的冰冻圈演化、晚更新世以来亚轨道尺度冰冻圈变化、第四纪岩石圈运动与冰冻圈,以及第四纪生物和人类演化与冰
本书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陆表能量与水分交换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卫星观测与模拟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如何提高对全球和区域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观测、机理认识、模拟和预估能力及其对全球变化作用的认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本书首先介绍了陆表能量和水分交换过程的五大主要关键状态变量
本书针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复杂下垫面特征及生态水文过程,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径流演变互馈机理研究、流域下垫面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径流响应与水文过程演变机理研究,阐明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演变特征,辨识下垫面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植被动态演变机理和径流对下垫面及气象要素的响应,建立流域分布式生态水文模
海洋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了广泛而多元的影响,既影响其题材选择,又影响其叙事模式、风格、艺术表现等。浩渺的海洋在小说中展现出海天无际、怀珍藏宝、涵容万族、真幻交织的艺术世界。对该论题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说,另一方面也可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持和一种视角。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不断增加,如何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可靠安全的海洋通信网络服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咸水体,其空间由岸基、水面、天空和水下组成,网络部署环境、气候条件和用户分布等与陆地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陆基通信网络技术无法直接应用到海洋环境中。卫星通信是目前仅有能提供海洋几乎全覆盖的通信网络
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地球科学2035发展战略》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
本书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方法指南丛书》的总论,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梳理了特殊地质地貌区的概念、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工作背景、地质填图特点,以及我国晚新生代重大构造-沉积-古环境与古气候记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第四系覆盖区、高山峡谷区、岩溶区区域地质调查(1∶50000)技术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