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镇。本书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为古都西安接续国际学术界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热情,搭建新的学术平台,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在认识中华文明融合外来文明成份的基础上,揭示外来文明中所融入的中华文明成份,推动各界对丝路上的多维交流史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本书在
云阳旧县坪遗址位于云阳县城西南15千米的双江镇,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城墙、城门、道路、建筑、衙署、排水沟渠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冶铸作坊、制陶区等生产遗迹,出土墨书木牍、印章、封泥等大量遗物,其中“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最为有名。该遗址被确认为汉朐忍县故址。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背景下,我国乡村聚落转型重构迎来了新的契机。本书旨在解析我国乡村聚落个体转型重构的内在规律机制,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型发展模式、路径与规划设计优化方法。通过建立乡村聚落转型重构典型样本库和数据库,按照“重构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空间优化”的研究思路,提炼和发掘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规律及动力机制,
这是一部全面展现近年来地理科学发展主要成就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本书与中华书局联合出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邀请中国著名地理学家联手打造,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地理状况、重大的历史变迁过程及其主要区域特征,较概括性地反映了中国极具特性的自然地貌,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辉煌成就,也同是展现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13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境外重要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重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气象万千,,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本讲座以文化精神为经,以文化特征为纬。穿越人文化成的浮云,直抵文明以止的高峰,为读者解读中华文明天人台-、中正仁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独特品质。更以丰富的实例,带读者一起品读中华民族的多元-体,仰望立心传道的万世师表,领悟仁者爱人、伦理本
本书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收藏的239通371幅高阳碑刻拓片为底本进行的整理与研究。这批藏品均为民国时期拓本,包括文化教育类碑刻、公益事业类碑刻、墓碑等,涵盖高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家族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相比一般传世文献资料更为原始,为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高阳历史乃至中国北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社
本书选取黔东南地区一个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乡村产业化转型发展特点,洞察农业生产活动变迁,尤其近几年来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产业种植在当地推行的表现形式,结合民族地区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分析小农生产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过渡与并存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社会关系变迁始末,是对中国乡村现代性的一种积极探
本书围绕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年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