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部分,历程篇梳理了我国反贫困的伟大历史进程;理论篇主要阐述了贫困、贫困成因、贫困识别理论及贫困线测度标准与贫困监测方法,运用了教育扶贫理论、产业化扶贫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他视角下的贫困理论等介绍扶贫帮扶;实践篇介绍了上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云南省,福建省泉州市,河南省南召县,河北省易县、威县、故城县为例
本书聚焦贫困区域发展“新型城乡关系向哪里变,统筹城乡扶贫治理路怎么走,关键资源要素往哪里流”的现实问题,科学研判“城乡扶贫开发分治”走向“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的发展趋势,全面阐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连片特困区城乡贫困关联、空间重构减贫、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等主题,系统提出增进“五大协同”助力扶贫开
举世瞩目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们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两步走战略安排。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作为理论工作者,应当自觉认真开展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研究,并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讲好“中国故事”。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本书共分主报告与分报告两个部分,其中主报告主要对中国2020年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分报告包括中国实体经济结构分化;提升居民消费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肉价、油价与通货膨胀前景分析;实质性减税降费的效应、政策困境与对策;货币政策回顾与政策建议等内容。
本书是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关政策要求,摸清民营经济发展需求,由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单位的决策研究人员,围绕文化产业类、金融类、生活服务类、高精尖制造类、科技服务类五个领域以及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和东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做法进行的研究,
本书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多个维度出发,集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信息,融合区域物理距离和金融市场相关性指标,构建广义经济测度距离和引力空间权重矩阵;将实体经济指标与金融市场的指标融合,建立了一个广义多维经济空间,在一个系统中研究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空间效应,开创了实体与金融市场融合到一个系统来研究的新方法;结合协整理论
本书基于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的实践案例,从贫困成因、减贫措施、重要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总结其特点及教训,提出对我国未来减贫的建议。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贫困问题的产生机理及解决路径,为我国现阶段尤其是2020年之后的减贫实践提供参考。
为提升乡村国土空间生态、景观、社会、产业等多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本书尝试将风景园林和土地资源两个学科交叉结合,探索部分特色乡村居住空间景观要素整治方法集成应用,选取部分典型案例提炼整理集成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的景观要素整治技术和手段;拟定不同产业类型的乡村产业空间整治技术路径,探索产业空间整治的模式;
绿色发展是西部退化土地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可持续土地管理是西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路径。2013年4月9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二次科学会议在德国波恩召开。会议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土地退化导致的损失已相当于全球农业领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
本书是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研究——以西藏为例》(项目编号2018-GMA-003)的很终成果。根据课题组2016年以来多次对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等五地市的调研,本书从西藏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西藏农牧区贫困特征及致贫机理,阐释西藏农牧区脱贫攻坚实践的具体做法、农牧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