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其十余年“钒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的系统总结。研究团队依托攀枝花等多个钒冶炼场地,系统开展了钒的时空分布与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揭示了矿区地质环境不同介质(大气、土壤、水体、沉积物等)中钒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赋存形态,绘制了第一张全国钒冶炼场地土壤污染水平图,评估了其污染水平与健康风险,阐明了土著微生物
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沼泽的概念、对沼泽的认识及未来研究热点;概述了沼泽形成的因素,沼泽发育理论和途径,沼泽分类系统、分布与面积,沼泽的生态特征,沼泽的结构及功能;详细介绍了沼泽水资源水循环、沼泽土壤、沼泽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特征和保护管理状况;分析了沼泽退化现状、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及可持续利用;阐述了
本书针对南堡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不清、油气成藏特殊性不明、剩余资源潜力不清、勘探成效不高、深部油气勘探方向和领域不明等难题,全面剖析油气形成和分布的地质条件,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对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总结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成因模式,基于成藏门限及功能要素组合控藏理论,对不同类型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进行预测;综合运用地质分析方法及
本书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昆仑—帕米尔金属矿产快速勘查评价方法技术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评价”核心成果的基础上,经提炼、修改和补充而完成的专著。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对新疆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开展了以成矿单元划分、成矿系列构建和成矿谱系厘定为重点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充分利用多种遥感数据进行成矿/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要
本书系统梳理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地质新认识,重点介绍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基本地质特征,剖析重点页岩气田,建立页岩气富集模式,探讨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和关键参数取值,提出四川盆地及周缘未来页岩气勘探重点领域,并分三种情景预测2035年前该区域页岩气储量产量变化趋势。
本书提供了岩石内部三维结构的动态图像,共包含50个典型岩石样品,每个样品除了手标本照片、薄片照片及相应文字描述外,还提供微观CT扫描图像及层次丰富的三维结构可视化图像。通过扫描书中提供的二维码,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岩石内部三维结构,获取岩石中不同成分、结构的具象化信息。
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花岗岩成因与成矿机制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分析该学科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态势,从学科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对相关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思考,提出推动该领域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全书共分为五章,分别从花岗岩成因与成矿机制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发展思路与发展方
本书在对重力流沉积理论发展历程简要总结的基础上,以我国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伊通盆地等多个陆相沉积盆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实验模拟,论述了重力流流体性质转换形式和转换机理的研究,明确了重力流沉积物成因解释的方法,建立了多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模式;同时本书针对粗碎屑重力流储层沉积期次划分的难题,提出了一整套完全的沉积期
本书在充分研究和分析GIS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GIS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内容、相关规范与标准以及GIS设计的各种方法,并系统介绍了GIS设计与开发的各个阶段,即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及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方法。此外,本书还对G
流星携带着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物质,是研究太阳系形成的重要信息载体。有的流星也携带着丰富的水和有机物,以及构成生命的碳、氢、氧和磷等元素,对研究地球生命起源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欧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已经在构建自己的流星监测网。这些流星监测网不但可以提供监测数据推动相关研究进展,同时也能面向公众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