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八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1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9辑。本辑内容包括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三个栏目,收录论文22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重要成果
本书刊发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5篇,公布了重庆市武隆区土坎遗址土坑墓、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古墓、重庆市云阳县塘坊南朝唐宋遗址、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石窟“西方净土变”造像和西藏日普寺塔群陶饰的新资料;收录川大考古专业部分校友的学术论文9篇,涉及云贵高原的“T”字形环、春秋婚俗、汉代长沙王陵墓群的价值、川渝地区东汉吐舌执兵
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出土宋代墓志近150种,是关于陕西出土宋代墓志的系统性文献整理成果,旨在通过调研考察摸清当前陕西出土宋代墓志总体情况,根据拓本或相关图像资料进行墓志文本的释录和考订,进而从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及交叉领域视角发掘其文献价值。宋代墓志既是重要的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珍贵的文物资源,本书的出版,将
沈岗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团山镇余岗村六组沈岗自然村,西距古邓城遗址直线距离约2千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4~2010年,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沈岗墓地进行了10次发掘,共清理两周至明清时期墓葬1129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随葬器物3000余件。发掘表明,沈岗
2015年,为配合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墓群墓葬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的实施,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对山城下墓区的114座墓葬进行考古清理。本书全面梳理了本次考古工作,对114座墓葬的地理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类型、出土遗物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图文丰富,内容翔实,为研究高句丽墓葬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对中国土司制度、贵州土司、播州与杨氏的基本情况作简要叙述;第二章,对播州土司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第三章,对播州土司遗存进行分类并对其做初步认识的阐释;第四章,重点介绍发现和发掘确认的杨氏土司墓葬,并对之从择地因素、墓葬形制及相关问题、腰坑葬俗、“四神”的演变及发展、陶俑、祭祀空间及
波罗村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镇,地处沱江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呈东北—西南向不规则形带状分布,属于区域性中心遗址。遗址先后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唐宋、明清等时期遗存,以商周时期遗存为主体。商周时期遗存均属十二桥文化范畴,遗迹丰富,遗物众多,以陶器为主,可复原者
容美土司自元至大三年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历经425年16代24位司主,是当时西南诸土司中最强大的土司之一。容美土司遗址集群规模极其庞大,尤其是形成了以中府、爵府、南府、北府、西平府为中心的五大遗址片区,在西南诸土司中也极为少见。各遗址片区内发现的遗存类型有官署、洞府、戏楼、关隘、石刻、寺庙、城门、桥梁、津渡、道路、
本书对海南省澄迈清代福安窑窑址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主要是对窑址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发现经过、文化遗迹和出土遗物等做了全面的介绍,并探讨了窑炉结构特点、出土陶瓷器类型、文化特征及其文物价值与重要意义,是对澄迈福安窑一手资料的系统整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