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主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磁县中段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墓葬情况进行了阐述,共发现古墓葬100座,时代涵盖汉晋、唐宋元明清,墓葬形制多样,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砖室墓三大类,出土了一批文物标本,其中不乏墓志等承载文字信息的重要遗物。三座带天井的西晋砖室墓则属本地区首次发现,填补了汉魏至北朝时期墓葬形制演变的空白;明清时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垦殖绿洲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而又复杂的变化。本书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技术,在多次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将历史文献信息、历史遗迹、文物考古资料相结合,对历史时期主要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范围进行了复原,以朝代为单位对各时期垦殖绿洲
本书是2007~2017年北京市大兴区采育西组团、黄村双高花园、康庄安置房、康庄C地块、首创机务队、青云店联宾、医学科学院、新城北区项目工程的考古发掘报告集。共清理汉、北魏、唐、辽、金、元、明、清时期墓葬161座,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陶、瓷、银、铜、玉器等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时代特点鲜明,为北京地区汉、
2000年秋季发掘的郭家湾新村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的东部边缘,该遗址是一处面积较大、保存较完好、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殷商时期文化遗存。在近32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了包括四道车辙的商代大型道路1条、中小型房基10余座、灰坑和窖穴65座、水井3眼、祭祀遗迹3处、商代中小型墓葬379座,以及出土大量的陶、石、骨、蚌、贝器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淅川马川墓地战国秦汉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介绍了马川墓地192座战国秦汉墓的发掘成果,从墓葬形制、规格、年代及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观察战国晚期及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可贵资料。
2008~2011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店子河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主要集中在后岗一期文化、东周、秦汉等时期,另发现少量朱家台文化、煤山文化、二里岗文化灰坑及隋唐时期墓葬等。店子河遗址是鄂西北后岗一期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为研究仰韶早期的文化格局和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线索。秦
本书收录《五千年不断裂文明与中国古代都城》《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记事》《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葬实验室考古实施情况》《发现中国凤》《中国古代玉礼器的起源》等文章。
《西部考古》(第19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1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郧县大寺遗址:全2册》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郧县大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郧县大寺遗址:全2册》系统地介绍了大寺遗址2006年和2009年两次发掘所获的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仰韶文化下王岗二期类型、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龙山文化乱石滩类型、西周遗存、战国时期楚文化、秦文化、宋
2014年7月山西省右玉县苍头河流域区域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始实施,经过为期4个月“卷地毯式”的田野踏查,终于完成了右玉县苍头河支流马家营河北岸的调查,此次调查涉及4个乡镇30个自然村,调查面积约90平方千米。在本区域内共发现遗址64处,共设采集点138个,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至元代,时间跨度约6000年;发现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