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的概念、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特征,定量分析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定位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的面源污染防控效果。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研究山丘区坡地果园、坡耕地等土地类型在降雨条件下由径流泥沙挟带的氮、磷污染输出特征,探析氮素、磷素输出在径流、泥沙中的分配占比及其赋存形态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土壤肥料长期试验网络为基础,首先论述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及稳定性、农田外源有机物料碳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的模型模拟、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增产协同效应及其潜力、土壤有机质提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接着
土壤水分是能够敏感响应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特征的地表关键环境要素。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土壤水分数据获取与应用已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针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响应机制与归因分析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深入探索土壤水分演化格局与驱动力分析。本书从土壤水分含义出发,在详细阐述土壤水分数据产品研制方法发
本书从我国沿黄盐渍化灌区农膜污染及防控的角度,以丰富的资料和翔实的数据介绍了农膜残留污染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机制,对农膜残留的影响过程和机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量分析和评价,以期促进农膜污染问题的解决,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分为11章,基于区域调查、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我国淮北平原典型砂姜黑土区影响作物产量的结构性障碍因子,阐明了砂姜黑土收缩特征和土壤强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明晰了砂姜物理特征对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影响,剖析了不同耕作、培肥与秸秆还田等方式对砂姜黑土改良的效果及机制,阐明了“生物耕作”改良砂姜黑土的原理,分析
本书以云南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通过室内宏微观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和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云南红土的UU、CU、CD三轴剪切特性、直接剪切特性以及渗透蚀变特性和酸雨蚀变特性,阐明了干湿循环作用对云南红土工程性能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服务于土壤野外调查的工具书,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包括野外装备清单、剖面位置描述、成土条件描述、形态特征描述、采样与分析方法。
本书从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出发,利用地面调查、野外试验、遥感观测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及其环境因子调查和分析,构建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学模型。以ArcGISEngine组件为基础,在微软的.NETFramework4.0下,用C#语言设计与开发区域水土流失过程模型系统,完成大中尺度流域(区域)水土流失
本书采用水文地质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多期次遥感监测和数据解译、场地试验、非饱和带-饱和带多水平监测与水盐运移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和演化规律、非饱和带水盐运移规律及影响因素、地下水咸化和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等进行系统与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根据土壤盐渍化特点,研发基于碎石毛细屏障的物理改良技术和土壤藻
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及保护土地资源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本书系统介绍农田植物截留,植物水分消耗特征,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降雨、上方来、土壤及地形对坡地物质传输影响,碎石覆盖、秸秆覆盖和植被种植条件下坡地物质传输特征,土壤结构改良与坡地物质传输的关系,植被过滤带控制水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