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考察了1862年至1937年日本对中国长江流域扩张的过程,讨论了其间日本在长江流域设立租界、从事军事侵略与经济扩张等问题,分析了日本势力在长江流域的变化及中国民众的反抗。
《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3)》是双年度系列报告的第四期。本报告的主题是,在外部冲击下,全球价值链如何发生演变,以及如何使之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报告评估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新冠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以及更广泛的贸易壁垒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传递与积累。报告分析了能源供应链、半导体价值链等备受关注的热点。报告指出,全球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低碳创新观的社会建构,应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重要导向,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低碳创新型国家,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低碳创新型经济;培育低碳创新社会氛围,构建低碳创新型社会;营造低碳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低碳创新型文化;强化生态环境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创新型生态环境。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本书以本体安全感与居民典型消费行为为研究主题,利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体安全感威胁情境下的居民典型消费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居民的本体安全感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本书从理论角度梳理了本体安全感威胁情境下居民从众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体验消费和仪式感消费五种典型消费行为,并且从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多年来,全校高度重视,上下齐力参与,真心真情真意助力弥渡脱贫振兴。2020年,弥渡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定点帮扶工作也进入新阶段。值此定点帮扶弥渡十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帮扶工作办公室)集文成书,回
欠发达地区脱贫后,产业发展面临生态约束的特殊性及绿色增长的现实性,本书从绿色转型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U形曲线关系进行了验证,并将产业结构纳入生态约束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探究欠发达地区U形曲线拐点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资源承载力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本书不仅为生态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相适应,实体经济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重任。因此,关注到全球垄断-金融资本主义风险传导、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赋予”我国实体经济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进程中探究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系统性方案。本书整合了从经典到当代马
《中国经济史评论》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内容涉及经济史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诸方面,以及中外经济史论著评论与国外经济史理论评介,专题研究成果述评与国内外经济史研究前沿或研究动态的报道,等等。本集刊鼓励经济史学者在研究中挖掘新资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问题,深入剖析历史上诸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
本书是《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以及其他生态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支撑下,以重庆市为研究区,深入分析了重庆市市域自然地理状况、资源禀赋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态系统特征;按照“源地识别-阻力评估-廊道划定”的工作模
经济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其制度安排关系重大。宋代私有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通商法在禁榷制度中的运用、赋役制度中的免役法改革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产生了显著的制度创新效率,不仅推动了宋代商品供给规模的大幅增长和商品结构的新变化,而且孕育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阶层。宋代富民阶层积极利用其财富实力,通过身份性消费和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