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之路.信息卷.智联万物》系统地梳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呈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先成就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立足创新的发展、实践的勇气、开放的精神,以全球化的视野描绘信息时代的宏大图景,勾勒我国网络强国建设和国计民生战略规划的壮丽画卷。 第一篇总括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
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生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动态不确定性。从技术创新理论发展趋势看,新兴技术及其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技术经济一体化系统中,以技术生命和创新生态理论为指导,用实证和案例方法来开展。本书也是秉持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对新兴技术的形成机制,包括起源、路径及影响因素开展系统研究,重点就企业对不同新兴技术路
科学与伦理问题不仅是科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科学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对于科学家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对于端正社会对科学的态度,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本书作者在研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紧紧围绕科学与伦理这个中心,针对其中包含的主要议题,诸如科学的善恶、科学与伦理的关系、科学
本书对科学史社会文化转向的肇始之作——“牛顿《原理》的社会与经济根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作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史学的首次尝试,后由于种种原因,其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BR》本书通过追溯赫森论题的历史背景,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赫森对贝尔纳、默顿、李约瑟等的科学社会文化研究的影响,认为尽管赫森论题受到时
本书从比较的角度对两种思想传统下的科学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以俄苏与西方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并通过两者的比较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优势,在分析各自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俄苏科学哲学独特的发展道路,总结其思想资源,为推进中国科学哲学的本土化发展寻求重要的思想启示。《BR》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西方与俄苏科
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理论的理论基础,概括了可供性理论的逻辑框架,探讨了可供性概念的关系本体论、具身认识论意义,并运用可供性理论,考察技术的起源、技术人工制品的具身性等,提出了新的生态自我概念。本书还概括了基于可供性的设计方法论的三机制,即关系协调预设、动作尺度契合、界面互动。作者探讨了将可供
本书立足于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揭示了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规范与社会、文化、经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实在观、因果性、量子纠缠与自由意志、集体意向性、非概念内容、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等问题,阐述了一种可接受的科学观;立足于日常生活转向、道德批判与个性伦理学建构三个视域,揭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从大数
本书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提炼出当前科学解释转向了语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化趋向。本书立足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理论意义与科学解释、科学修辞学的语境化趋向,提出了科学解释模型的语境建构及科学解释意义建构的语境计算化,在此过程中,还从数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现代视域下科学哲学的语境关联性。在整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进化主义、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逻辑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并成为西学东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科学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对当时中国的科学哲学发展、思想革命、社会进步等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起到了“开民智、树新风”,以及促成近代中国科学观与科学精神
本书作者对横跨108年的苏联(俄国)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全景式的展示,研究了自然科学哲学领域的思潮演进和重大事件,重新评价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公案,总结了处理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关系方面的教训,反思了学者走入误区的历史原因作者分析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主流和非主流学派的斗争,探讨了具有改革倾向的科学哲学家的原创性